狭义上的雷琴指是是成都雷氏家族所制的古琴。
而雷家历代的制琴高手里,以雷威最负盛名。
传统雷琴多以桐木为琴身,当然也有取材于松木的,而雷威却偏爱松木。要制一床好琴,选材自然十分考究。
据传,雷威选材必在雪天,常常“遇大风雪中独往峨嵋”,在风雪交加中倾听松木与自然的碰撞之音,然后选“连延悠飏者伐之,斫为琴”。
我有幸听过松风,就在今年暑假,在内蒙阿尔山的白狼峰上。那些针状的叶子与风共舞,呼呼地在我耳边响起,鼻腔里似乎还能闻到些松柏苍翠的味道。风没有留恋针叶,她们只是在枝叶间穿过,然后又奔向下一片松林。
我想,雷威是真的很爱琴吧。
每一次制琴,都像在复活一个被禁锢于树木中且最擅于歌唱的精灵。树木不会说话,但却可与大自然对话,风过有声,雨过有音。等树木与自然说话的时候,他去当一个倾听者,发现者,然后再用高超的技艺把选中的木材按脑中的构思斫成想要的形状和样式。
琴身,琴尾,琴肩,等描过吉祥的图案后,集天、地、人于一体的圣人之器终于现世,弦响,琴成。
仅凭一人之力制一床琴(且不说是一床好琴),需要费多少功夫呢?我没有从书上找到答案,这似乎关乎制作人的心情和技艺。
若是高手,灵感一来,天时、地利、人合齐聚,没准数月可得,若三者缺一缺二,想必一辈子也就仅得一件。选材需要功夫,制作成器形需要功夫,雕花、描绘需要功夫,上弦,同样需要功夫。这一个接一个的环节里,缺了谁,这琴都制不成,与金木水火土打交道的过程中,少了谁,这琴也成不不了琴。
一截深山中的木头,与红尘俗世间的一个人,或者那么某几个人的缘分就此展开……
传世至今的雷琴不过20床,一床千金,亦不为过。
古时候,时间过得很慢,车马很慢,情感绵长,于是有了“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有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了“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有了“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因为慢,所以被时间酿过的情感格外浓烈,因为慢,所以格外珍惜。
这个世界太快了,快到我们失去了很多,失去到我们感觉不到我们已经失去。
我只是很明晰地知道,我们永远地失去了雷琴,因为再也不会有人会在风雪交加的时候进山去,去听风吹过松林的声音,只为了制一床好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