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4岁的朵朵说话有点娇滴滴,有的字还被她咬得黏黏糊糊。
但她背起《三字经》来,简直绝了,每个字都是用童音排好的版,没有一点可以指摘的地方。
用1.0的速度背完第一遍,她又用1.8倍速来演绎,那《三字经》立马变成了她的口技。
她妈妈脸上乐开了花儿,说:“我还不知道她连后面的也会背了!”
“蓝天幼儿园真的是没有白上,孩子们的记忆力超一流!”大姨父赞叹道。
“那老师们是怎么训练这些小孩子的?”我忍不住问。
“他们头一个星期先教一段,让孩子们背得滚瓜烂熟,然后第二个星期再教一段,再依次连接起来。”朵朵的妈妈说。
“你们信不信,孩子们尽管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他们太小,可能一个字都认不得?”舅舅爆了一个料。
“我家晴儿读学前班的时候,也是这样啊,但他们乐在其中,不在乎认不认得了字。”六姨仿佛退回到了以前。
朵朵沉浸在《三字经》的世界里,语速越来越快,任何人的发言都打断不了她。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专注的力量,也看到了“一味瑜伽”的光。
②
由朵朵小朋友,我想到雪师每天在直播间与吴霞老师连线,带着大家学英语。
雪师读一段中文的《白虎观》,然后吴霞老师读一段英文的《白虎观》,配合得相当默契,他有时还会照着吴霞的发音说一两个英语单词。尤其是雪师的死磕英语的精神,让我们好生佩服。
一个60岁的人,把自己还原到小孩子的状态,无我无执地学着英语,还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除了雪师,还有谁有这样的实践力与毅力。
论及语言的重要性,人人心里都有数。除了汉语,我们好多人都把英语丢到了半路上。如果雪师不是出了几趟国,也不会觉得英语有多重要。
“在国外,你不会说英语,就什么都不是。”雪师总是这样说。哪怕他之前拿着翻译机跟外国人交流,也不如自己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语言是拿来说的,不是放在书本里到处复制粘贴的。它有很大的流动性,可以链接不同国家的人事物,让心和心无缝对接。
雪漠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漠三部曲、灵魂三部曲、一些散文随笔等等,被翻译成了英文,受到了很多外国人的喜欢。 这份喜欢不是单纯的欣赏,而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在利益更多的人。
雪师为什么要学英语,还要带着大家学英语,就很明白了。语言和书籍之间存在着一些鸿沟,需要我们用心去改变自己。
“书籍枉为人们手中的物品,白白地蜷缩在这小小的将它封闭的平行六面体之中,它的单位是可变和相对的。当有人向它提问时,它便会失去其自明性,本身不能自我表白,它只能建立在话语复杂的范围基础上。”福柯曾经这样说。
朵朵不依赖书籍与文字,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单纯快乐,这正说明了语言的灵动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不是可以把雪漠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呢。
③
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一点点地教我们怎么读拼音;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又一点点地教我们怎么用英语发音……
这迟到的六年(80后的英语),对于曾经我们来说,是一种松绑,也是一种遗憾。现在的孩子可以中英并学,而且各种各样的学习工具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力,但他们未必可以像雪师一样快乐学英语。
学习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不得不学的无奈过程。也许我们没有朵朵那样的单纯,也没有雪师那样的空性智慧,但我们可以在两者的渲染下找到适合自己热爱的学习方法。
雪师每天都会反复的练习一个句子,并且在群里听每个人读出来的不同韵味,然后再进行总结,又可以观察到幽微的人性,同时,还可以向伟大的导师一样帮助不同的人去改进自己。
练习任何语言有一个共通的方式:不停的听,不停的说,不停的纠正。
也许有的人说我们没有练习英语的语境。其实这也只是个借口,当你真正的想学英语,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现在手机这么方便,翻译与练习工具一抓一大把 ,哪里存在问题呢。
我之前很想读英文原著,跟着李阳疯狂说英语,也在百词斩上奋斗过了一段时间……但到最后都不了了之。现在我不想放弃了,我一定要把自己买回来的上十本英文原著都读完。哪怕借着它,炼炼心也好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