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英语教科书中大概还会介绍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Gone with wind>, 小说的中文译名是《飘》,实在想不出什么文章标题于是借“同名”一用。
今年是来上海的第二年,来上海后的第二个农历生日也就这两天,春节的时候父母还给我带了红袜子和红内裤,没错,又到了传说中命途坎坷的本命年。24年前的那个鸡年我出生,也许那对母亲来说的确是一个坎坷的本命年,虽然永远不会有怀胎生产的体验,但通过有限的生活经验了解之后还是会对给予我生命的这个女人致以最大的敬意,同时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已经尽最大努力提供或满足了我的成长所需。24年后,我鼓动从未离开那片黑土地而出来正经旅游的父母来我工作的城市过春节并顺便在周边城市转转,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后他们终于答应,同时我也提前两三个月计划起他们的住宿和体检,以及之后怎么带他们看看城市的风景,尝尝当地的小吃,体会下现代城市的生活和交通便利。春节这几天用手机拍了近一千张照片,多是父母的照片,从未见过他们笑那么多,我这个面瘫也笑到咧开嘴。那么这24年间,是什么让我这么一个臭小子从一个行政上大概可以划分到六七线的农村一步一步来到国内第一线大城市呢?鬼知道。
从小镇初中名列前茅到县城省重点高中勉强年级前100到高考600多分报录了一个外省不知名的所谓985高校,我觉得这前18年如此一句话概括足矣,无感般度过还没来得及回味就掉进了高等教育的手心里。“真是好运啊我在这样的时代,只要一出生就保证是个大学生”,近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在大陆音乐应用无法搜到的一个歌手如是唱道。从一出生就没有太多的选择,听说很多人奋斗了这么多年的梦想是可以去澳洲放羊,当然我也以是回家放羊娶妻生娃的,不过这个选项父母并未在我的人生里保留。在这18/24的时间里,几乎一直是离家上学,随着年龄增长,离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不过最远也只是停留在县城。这前3/4的生活的像是绕着父母所在的那个家做圆周运动,保持第一回家漂浮速度;3/4之后也许是命运使然,终于要漂去更远的地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大幅脱离了父母的预想,保持第二回家漂浮速度;这后1/4前半段也就是大学时光按下不表,期间的决定也让我并未降轨反而继续大尺度脱轨,结果连我也未曾想到,总之可以称之为第三回家漂浮速度;后1/4的后半段,也就是到现在了,会不会有第四第五我觉得目前还在探索阶段。生活中无时不刻不做着选择,投资也好晚饭吃啥也好,总会一步一步继续下去,有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程序,周围来来往往的人和事物都是背后的老大哥添加的环境参数,如果一直作出大致准确的选择并执行承担下去那么人生这场游戏还是可以继续打下去的,至于马里奥能否找到秘密砖块是否有机会探索秘密区域以及能否成功救回桃子公主,等走到那一步也许就知道了。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和我一样也这种感觉: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觉得嗯大概要到那一步了, 那种该更新装备的或者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值可以升到下一级的感觉。由于小时候接触的资源少,虽然高中毕业后到工作的近五六年积累了一些阅读量读了些书看了些电影美剧更觉得思想不够成熟深刻,一直浮于表面所以也不敢随便表达观点或立场,默默潜水围观。由于一些特殊的经历也没有那种适合去深入研究某些事物的阶段,当然也有当下社会信息量大且变化快,一步一步追赶到现在,感觉一团糟。承认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也非常敬佩有专业学识的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与年龄性别宗教等等无关,还是需要不断学习下去。所以我们是不是又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值到下一级了呢?
转眼沪漂即将两年,不过想我花相对较高的房租住在内环以里节省通勤压力和时间成本,从未挤过地铁20分钟公交就可以到公司周围超市商圈地铁公交医院都便利的可以,似乎也不算传统的漂。我也渐渐变成了一个月光族考证党会为优秀的音乐作品游戏付费的人,这是几年前的我完完全全想不到的,也发觉我并没有像某些鸡汤所说的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人,反而很享受成为现在的自己,希望你也能成为让自己喜欢的自己吧。不得不说城市还是会影响人的,我也非常喜欢上海的风格,现代化的交通和商场极大的满足了作为人类的大部分需求,互联网也让生活如此便利加上自诩自己也算是活跃在互联网前沿门槛外,在这城市里简直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不过两个很现实的问题大概就是房子和户口,两个让留学生都怀疑是不是亲祖国的问题吧,至少目前我觉得还能接受也是因为好像和我还没太大关系,如果顺利的话希望能在下个本命年前完成这两项,也希望所有漂着的人都能找到落脚的避风港,当然漂泊一生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拼命朝着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奔呗。
一首非常非常喜欢的歌曲<We float> ,唱道“take life as it comes”,祝平安喜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