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前一篇《拥抱完整的自己》的补充。
为何再谈
因为我对整个版块实在有太多的疑惑不解,它让我陷入不安。我加了相关的QQ群,和别人讨论,自己反复阅读和思考。于是又有了新的理解。总体来讲,我觉得对于这个板块以及武志红老师的其他课,都要秉着虚心学习但不盲目相信的态度。武志红老师自己也说,心理学的世界里,各种理论都相互矛盾,大师A可能完全不任何大师B的理论,所以一切都是个人的见解。老师在专栏里讲述的,也是他自己的理解,也有提示我们不要自己辩证的学习。有时候作者的想法是对的,但是有很多前提条件,作者未必表述完全,作为读者如果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盲目相信这个想法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的。
新的理解
- 老师在问答的时候说,只要不伤害别人都可以。然而实际上,伤害总是不可避免,尤其是当我们不压抑自己的时候。不伤害是伪命题,我们能追求的只是尽可能的减少伤害。
- 既然伤害不可避免,那么行为的判断依据就要改成只要不是可以避免的不可接受伤害,就按照内心去做。有些伤害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也无所谓了,如果有些伤害不可避免,那也没办法。
- 客观上,有些行为是有明显确定的好坏属性的,比如长期熬夜、荒淫等。这些行为会伤害我们自己或者别人,是我们要避免的。
- 二元对立只能是在局部不使用,并不是完全放弃。比如选择拥抱完整的自己后,原来的二元对立的想法就是不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二元对立。
- 普通人也能实现意识和潜意识统一,毕竟我们总有发自内心想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有那么一件事是你发自内心想做的,那么你就找个局部实现了意识和潜意识的统一。所谓成长,就是将越来越多的潜意识和意识合一,最终接近此心完全光明。
- 接受-A,但是不要矫枉过正。看到自己-A的存在、接受它的存在不代表要一味追求-A,一切还是按照本心来,想做什么做什么。刻意去做-A也是违心。事实上,很多时候-A的表现是被动的执行的,我们只要觉知并接收它就行,不用刻意主动去做。例如,长期努力上进,可能就不可避免的偶尔需要放松娱乐,这个时候看见自己人性的这种需求并接受,这样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多么主动的去做一些-A的东西,你追求A的时候自然会被动的去做-A。
- 哪些是你内心真正想做的,这个还是由你的认知、基因、经历构成的决策系统决定。学习这个专栏本身就是在改变认知,进而改变决策系统。你的决策系统决定要做什么,但你要看到你没有主动选择的另一面的意义,去觉知它。你选择积极上进,但要看到其实平庸也没什么不好,获得轻松享受简单的快乐么,所以偶尔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动力稍微懈怠的时候,看到自己本来就有个这个人性的需求;你选择生活规律,但要看到偶尔混乱的作息也有其意义,因为你不想千篇一律,你也想看看半夜的城市是怎样,或者你想体验和朋友醉倒天亮的感觉;你想利用业务时间多学习,但也要看到刷剧、游戏也没那么坏,玩是人类的天性,刷剧可以感受别人的人生,游戏可以体验刺激、想象等。
- 最后,最重要的,不要专牛角尖,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