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的冬天不算很冷。周末整理旧文档时发现了在伦敦读书时的日记,从夏到冬的这一段。
想起了很多本该已经忘记的事。比如说当时的体重还不到100斤,Eason在伦敦开了个人演唱会,卡梅隆政府的削减养老金开支计划,伦敦地铁工人的第N次罢工,威廉王子的世纪婚礼,2012夏季的夜晚我们一边坐在维多利亚广场上喝啤酒吃炸鱼薯条,一边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的现场直播。
那时候年轻也没有很多烦恼,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
01:
刚搬来伦敦,是不喜欢这座城市的,想要逃离她。
也不是不知道她的好。最初来玩的时候,就觉得这座城市很包容,地铁和街头把表演和演奏的人都微笑着拥在怀里,为生命展开不同的旋律和姿态。
在出发来伦敦之前,可爱的邻居老爷爷会像叮嘱自家小孩一样叮嘱我,要小心啊,伦敦那里比较乱的,要注意安全啊。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伦敦毕竟人口太多,层次太丰富,所以一时半刻显不出她的好来,也是正常的。
想想其实伦敦这座城市也是习惯欣然给予陌生人援手的。当我提着沉重的大箱子在地铁里不知所措的时候,总会有人帮我提上一段距离。这样的陌生人,也是可以认作朋友的吧?
朋友不就是在你人生的某一段,陪着你,为你分担么?
“厌恶伦敦,你就是厌恶生命”。这句话是没错的。
当我终于不再逃避她,开始走出去了解她,只一瞬间,就被她征服,彻底爱上她了。
不是爱她的繁荣,不是爱她的奢华,只爱她的细腻和精致。英国人的生命状态,就在这座城市的身上发挥到极致。
无论是走进一家商铺或者百货大楼,它大多是被精心打理装扮好的;而且不同时期,必有不同的风格,绝对找不到复制品。比如Harrods的雍容复古,还有Lewis的粗旷不修边幅。
要有这样精致打动人的布置,是要很努力去精致生活的人才能有的创意。他们尊重生命的每一个细节,并且热爱它们。
他们爱自己、爱家人、爱孩子。如果是男生的话,一旦有了宝宝,那一定是秒变超级奶爸;除了用心工作,他们一定会想尽办法多陪老婆照顾宝宝,好好努力,让他们每天都觉得幸福。
就比如在周末的购物中心里看到的那个中年大叔,他的那一句:
Where is my darling's hand?
我想我会记一辈子的。
02:
在伦敦工作以后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每晚六点下班以后的时光。
要么和同事约上小酌一杯,要么独自一人悠闲惬意地穿过特拉法尔加广场,看着那些闲适的英国人牵着狗在广场上溜达,还有那些漫天扑腾腾飞的鸽子们。途经牛津街的时候,我会一边欣赏街道两边的橱窗里展示的今年最新流行的长裙,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发工资的时候要不要来一件。
有时候,还会在闲逛的时候遇到会说中文的基督信徒们在广场附近发小册子。当我接过,对着他们用英语说“谢谢”的时候,那些友善的人们便会充满好奇地问我:“中国人么?”当我点头表示确认时,那些虔诚的信徒们会激动地用蹩脚的中文对我说“愿主保佑您,我亲爱的孩子”。
真正让我觉得伦敦这座城市带给我心灵上的牵动,勾起我一种尚未离开却已经怀念的奇妙感觉,是一个周五的下午,特意请假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听了一场公开课。
教授是从剑桥请来的,讲的是亚太地区金融行业的前景预测,在场的百分之八十都是亚洲面孔。言谈间,那位教授对中国是无限的向往。看来近些年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已经让这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学术大牛们不得不将他们的调研方向转向了中国。
那一刻,我突然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
她的大学可以邀请到这个世界上最智慧的头脑,发表着最多元化的言论,并且毫无保留地对公众开放,热切地邀请到任何一个感兴趣的人一起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在你已经自以为很熟知自己的国家时,蓦然间接受这般新鲜迥异的观点,或褒或贬,我们都可以用批判性的思维来看待它们。
于是,之后的两个月内,我每个星期都会跑到大学里去听上一两个小时的讲座,哪怕下了班顾不上吃饭宁愿饿肚子,也不能浪费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
03:
周末的下午,赶上天气晴好的时候我会去市中心的女王殿下剧院看一场歌剧。
最喜欢的依然是韦伯笔下那个妖娆绮丽的《歌剧魅影》,那个永远戴着面具隐匿在黑暗之中的幽灵,就如同《巴黎圣母院》中那个敲钟人,自卑而又顽强地坚守着爱情。而他最后的放手,也让我再一次懂得:真正的爱情不只是坚持,还有成全;成全爱人,也成全自己!
仍然还记得自己在回国之前最后一次在伦敦看这部剧,落幕后坐在我旁边一位带着三个孩子的母亲哭成了泪人,在座位上久久不肯离去。
原来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只属于自己可以怀念的记忆。
我也还记得住在我隔壁那个和蔼可亲的英国老太太。她家后院有一个大大的花园,里面种满了玫瑰花。每天早上,我一开窗,玫瑰的芬芳便飘到我的房间里。有时候周末宁静的午后,我会看到她在那里静静一个人坐着,或者看报纸,或者是发呆。
那个时候,我从不去打扰,就让她独自一人享受这份宁静吧,以及那一份她独有的回忆。
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飞屋环行纪》里的一个片段:
我最害怕的不是我先离去,而是我离去后你一个人被回忆所淹没......
04:
这是只属于敦伦独有的记忆。
伦敦教给我的,就是细腻而精致的活着:不错过早晨第一朵玫瑰盛开的芬芳,不错过眼前那一缕阳光穿过绿叶的剔透。
敢于平凡而幸福地活着!
但是回到国内,我们的目标和价值观开始变得单一起来:赚钱最多的行业必须是金融,必须要有房有车有存款,必须要工作结婚生孩子。
但是,为什么不敢想象另一种“或者”呢?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样活着?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你敢不敢,不买房子,拿着存款去你一直渴望去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看看不同的世界?你敢不敢,只要是自己想读的书,即便生了小孩也跟他们一起念书,读硕士,读博士?你敢不敢,冒着所谓的危险,活出另一种不同的人生,跳出那个既定的价值观,活出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也许,有生之年里,我还会回到伦敦。在那里,做个大厨,每天经营着自己精致的食物,就是最完美的事;或者只是开一间小酒吧,几个老友隔三差五的聚聚,看看球赛,遇到节日的时候一起狂欢,就很精彩;或者种一院子的花,没事看看海,就好充实。
只希望在我年老的时候,也可以有一些温暖的人和回忆能够让我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