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培养自己的哲学智慧与超世智慧

培养自己的哲学智慧与超世智慧

作者: 学海与星辰 | 来源:发表于2024-02-16 04:50 被阅读0次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中的这样一段话:“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

    那么如何理解哲学大师叔本华的这段话呢?

    要理解叔本华这段话,必须要对智慧的类型进行划分。我们大体可以把智慧分为两种:

    一种是世俗智慧,是对社会规则的准确认识和有效利用。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叔本华所说的“洞察人事,谙于世故”正是此类智慧。

    一种是哲学智慧(即超越世间的智慧,实际上超越世间的智慧/第一义谛/胜义谛智慧也是超越了当今世人所说的哲学智慧的,在本文中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就暂且说成一块,实际上并不是一块的,下同),是对既存价值体系的全面反思和对根本人生问题的深刻洞见。这也是叔本华所推崇的智慧,是【品质高贵】的表现。

    叔本华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过早的充盈世俗智慧,那么哲学智慧就无处栖身。毕竟凡夫俗子的一生(每一天的)时间、福报、精力、脑力等某种程度上都是有限。

    一个凡夫俗子若看起来在社会上混的游刃有余,其实已经丧失了洞悉更高智慧的可能性。

    因为世俗智慧只是一种工具理性,它并不给人提供更高的价值,而只是对既存社会秩序的迎合。

    而哲学智慧则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它潜藏着对既存社会秩序的超越和对最高人生价值的追求。

    若一个人为世俗智慧所主导,他可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在精神上却丧失了批判性、反思性和超越性,进而沦为工具和动物。

    其结果要么是被既存的社会秩序所同化,从而丧失生活的全部热情。

    要么是利用一切社会规则为自身谋利,从而彻底堕落为利益动物,陷入欲壑难填,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空虚的境遇。这对世俗智慧与世俗社会的游刃有余正是【本性平庸】的表现!

    而若是“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这恰恰反映了这个年轻人对现行的社会秩序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对人生有着更高的追求,他拥有获得哲学智慧的潜质,因此具有【高贵的品质】。

    正如《红楼梦》中所言:

    “女儿年轻时是珍珠,年长就变成了鱼眼珠子”。

    其实不仅有些人是如此,一切人在年轻时都是一颗宝贵的摩尼宝珠,绝大部分人成长过程中被世俗社会与世俗人士同化了,长着长着就逐渐变成了鱼眼珠子——也就是平庸低俗。

    因为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是逐渐适应并认同既存社会秩序的过程,也是逐渐丧失人的自由与本性的过程。

    一个人越是在世俗中混的游刃有余,就越是彻底的变成了鱼眼珠子。

    而“男人是泥做的,女儿是水做的”。也不是贬义,不是说女性天生比男性“洁净”,

    而是打个比喻来说明一种归纳法的结论::男性的社会化进程更早更深,因此更快地变成了鱼眼珠子。因为自古以来,男性更多主外,女性主内。当然,现在时代变了,具体细节到两个人,一男一女,说不好哪一个最先被世俗社会与世俗人同化得更早地变成鱼眼珠子!

    所以,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恰恰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变成鱼眼珠子,有的人还为此沾沾自喜,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与痛苦的来源。

    归根结底,世俗化对于人的自性与心灵最初的比较干净来说就是【异化】,只要人类社会没有发展到普遍自由的高度,一切现有的世俗秩序都一定是一套或明或暗的压迫秩序。这个秩序有时是明规则压迫,有时是暗规则压迫,而一个人被世俗社会与世俗人同化为很快适应这套压迫秩序的明规则与暗规则来说,就是把自己的清净无为、品质好的自性与纯粹心灵的【摩尼宝珠】逐步随着成长而异化为【鱼眼珠子】

    世俗化就是对这套秩序的迎合,一个人的世俗化程度越深,他就越是认同这套世俗秩序,也就越是被转化为维护这套秩序运转的螺丝钉,也就越是丧失他的自由本性。

    人生来就是【摩尼宝珠/珍珠】,但一个人要始终保有珍珠的本性,却非拥有【哲学智慧,甚至更高的超越世间的智慧/胜义谛智慧】不可。

    因为天生的纯然本性,犹如温室中的花朵,极易被外在世俗性所沾染异化。

    只有经过哲学智慧的洗练,才能锻造出不为外物所动的自由灵魂,珍珠才能真正的坚不可摧。

    所以,超越世间的胜义谛/第一义谛智慧、哲学智慧,这些是让人保有精神上的自由,不被社会世俗人所异化的必要选择。

    《红楼梦》一书可以说与叔本华的哲学遥相呼应。

    贾宝玉本人正是对叔本华上面这段话的完美诠释。他厌恶仕途经济的生活,对成人的世俗的一切规则都感到“诧异和惊讶”,他的言谈举止也显得荒唐怪诞,不为成人世俗所容,只有在大观园中才能感到自在。

    而贾雨村之流的须眉浊物,则是“洞察人事”的典范,他在世俗世界越成功,越是凸显其“本性的平庸”。

    当然,哲学智慧和世俗智慧两者并不矛盾,但世俗智慧只能是工具,而哲学智慧必须是主人。如果说王熙凤主要具备世俗智慧,那么林黛玉和薛宝钗就都是兼具世俗智慧和哲学智慧。

    林、薛看似对立,实则颇有共通之处。她们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薛宝钗是在珍珠外镀上了一层鱼眼珠子的薄膜,以求自我保护。

    而林黛玉则要保持自己珍珠的本性。要“质本洁来又洁去”,于是只能被彻底碾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贾宝玉尚处在悟道的阶段,他有“高贵的品质”,却还没有生成真正的哲学智慧。

    社会上的人需要培养自己、亲人眷属和子女成长为【让人生升华的哲学智慧,甚至更进一步很多步去修学超越世间的胜义谛/第一义谛智慧】,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清净道德与自在精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培养自己的哲学智慧与超世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ie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