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写于2015年2月3日。
“下雨了,这真美好。”
如果这是一个作文题目,你会怎么写?
在《作文通讯》中,杂志给出了这份题目下的一篇优卷。如果你是一名考生,你会对这篇优卷审美疲劳——又是这样的“高立意”文章:“我们如今这一代人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随波逐流、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盛行。我们失去了对自然的敏锐力,忙得连生活都忘记了。我们不禁要问:有谁还记得我们过去看到小小雨点儿从天空中飘下的轻松心情?有谁还记得用心关注生活点滴的美好时光?
看完这样的作文,只能付之一笑。也许,这就是考场作文的局限性吧。
该期《作文通讯》中,提及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做一名富有责任感的“补天之石”。即,社会缺什么,考生就补什么。换言之,命题组认为如今的社会缺少像看雨的人这样关心生活的人。因此,自然地引导考生写文,鼓励人们去“看雨”。
其实,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看雨的人。恰恰相反,我们的社会缺少的是对“看雨人”的尊重。因为,有太多本不喜欢雨的人,会莫名其妙地闯入“看雨人”的世界,干涉“看雨人”的世界。
请朋友们试想这样一个图景:当你独自赏雨,用心感受着夹着雨丝的风温柔地拂过脸颊,静赏着这如水墨画般的山峦,徜徉、陶醉在这一片清新的世界中时,有一个人突然拍了下你的肩膀,大声评论道:“哈哈!又在看雨吗?我跟你说,我可是最喜欢小雨的世界了!这雨,确确实实美啊,让人快活啊,让人舒畅啊!哈哈!真是太棒了!”你会做何感想?对,这人根本不懂雨的世界,强行来说一通,相信不为别的,无非意在表明自己是热爱生活的、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不被“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所控制的,不为现代文明带来的快节奏生活所裹挟的。似乎说完这一段话,即立刻可以去申报当一块“补天之石”了。
为什么他要这么勉强地这么表现?
因为有人倡导。因为有人觉得这是“对”的。因为有人认为,这是值得表扬的。
哈维尔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我觉得真是精辟。做“对”的事情,这成为了一个多好的随波逐流的借口。多少人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努力,去做别人倡导的“对”的事情。想起2013年10月,九寨出现严重的游客滞留事件。我想,在这些蜂拥而至人群中,有多少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我到过这么美的地方——在旅途中疲惫地奔波,并不断用微博签到自己到达的每一个地方?有多少人只是因为怕别人说“宅”在家中,而硬挺着出来,只为“平反”一个“宅男宅女”的称呼?有多少人只为了挣个名声,只为了做一件“对”的、“一生不留遗憾”的事?请自己思考一下,有多少人结束了九寨之行,情感世界是一片苍白?(《堕落之于梦幻》)
类似这样,因为普遍存在着“这样做是对的,因此应该这么做”的逻辑基础,一大批或明或暗的“道德绑架”或“价值观绑架”涌现出来,而我们竟然无能招架、反抗,任凭它们“绑架”,随着他们的标准去做他们认为值得做的事情。这种心理被人利用了。太多美好的事情,在这样的“绑架”的作用下,变成了一桩桩悲剧。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凭借“文化保护”的名义,多少房子被毁于一旦?三北防护林,在最不应该种林的地方种了大片的森林,抽干了地下水,正因为它被称作“中国的绿色长城”;没有放过牧的常委们,怀着“为牧民们好”的善心,为游牧民族们搭盖了定点安置房,使他们免于四处搭蒙古包的奔波……
“这都是为你们好”,也许,上述行为都可以持着这样的“道德许可”来辩护。咦,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那么的熟悉?原来,我们的童年早已被家长们这样“道德绑架”过无数次了,甚至我们把自己的生活被别人操控,都看做是理所应当。家长们认为,因为为你们好,所以我可以对你为所欲为,而你则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必须听话。小时候看似天衣无缝的理论,现在看来是多么滑稽可笑!胡适先生早就对此做了论述:没得到孩子的同意,甚至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擅自主观臆测,按你所谓的“好标准”操纵孩子,你何德何能?
写这篇文章前,我正在见证一位奶奶逼孙子吃饭的场景。孙子吃饭,要用平板电脑来奖励,要用动画片和电视来奖励;不吃饭,则要狠狠抽打。相信“奖惩机制”在许多家长那里用得非常娴熟——听话即奖励,不听话即惩罚。原其本,不正是沉浸在“道德绑架”的世界中,无法自拔?真正为孩子考虑的人,例如教育家,才不会考虑所谓道德与价值观,而从最根本的本性出发。教育者们只会看到,孩子们吃饭是一种本能,是所有动物几乎生来就会的本能,用得着奖励吗?用得着惩罚吗?一个上大班的孩子,摆几碗饭在他前面,不用人催,不用人喂,他自然也能吃得好好的。家长们管得太多,孩子们就将以为——吃饭不是自己的事情,是大人们逼我做的事情,是一件“道义”上正确的事——“听话”下辖的有关内容。因此,做了“道义”上正确的事,就有权得到奖励。这位小孩,现在每做一件事,都开始要条件——“你这样,那我就‘取消’一碗饭,那我这个就不吃了。”足可证明我的观点。
再来看一个很经典的案例。我们常常被要求反思:乡村的孩子们怎么怎么勤奋地读书,怎样想上学想念书,反观城里的孩子个个迷于电脑和iPad,无法自拔,书都被抛至九霄云外。现在孩子们看书,看一段时间就坐不住,要“休息”一下,玩玩电脑什么的。其实,我们的确应该读书,但不是因为乡里的孩子渴求读书,也不是因为高考要考,更不是因为家长们要求我们读书,我们听话,所以我们去读书,只是因为,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或许比你父母更懂你的,更真心帮助你的朋友。误这么以为,就让读书变成了别人的事情。我们做了别人的事情,就开始自诩,就开始要求奖励。
如今的独生子女们,正是被一声声“都是为你们好,你还这么不听话”的“价值观绑架”和“孝”的“道德绑架”而丧失了自我,失去了对自己的认知与定位,被家长们剥夺了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选择路线的能力。他们认为,似乎自己只能按照别人设定的方式前进,才是“听话”的,才是“孝”的,才是“乖孩子”。于是,自己就为别人而活了,自己的价值观就建立在别人的价值观上了。更兼中国素来有“重要的事是世界的,是大众的,不是你的”的文化传统,这些人长大后亦将深信,自己为了不做一个自私的人,处处在考虑别人,而认为他们对别人的“道德绑架”也理所当然。并且认为,“为别人着想”这样美好的品格,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回报。只要他们坚信“为别人而活”这一信念,家长们给他的“道德绑架”,他们亦将代代相传下去。我想,世间一切的溺爱,并不是出于所谓对孩子的爱,而都是出于这样一种所谓的“信念”吧。
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深刻指出,生产与消费领域的异化深远地影响着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异化,其实就是失去对自己的定位的直接结果,直接表现是我们在做别人的事情,或者我们以为我们在做别人的事情,或者我们以为我们应当做别人的事情。例如,劳动仅仅是获得金钱的手段,人们辛苦劳动获得了金钱,然后用金钱去换回自己的生活,这大概是工业社会的最大悲哀,也是考生们很爱写的“拜金主义”产生的真正本质——人失去了对于自己对于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的定位,在错误的引导下,误认为“休息”、“消遣”,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而其余都是在做“合乎道义”的事情,是做“好事”,以此来换得更多的奖励与回报。因此,他们几乎是本能地去追求更多的金钱,来“换取”更多的“自己的生活”。
正因为异化,我们无法高效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享受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因为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我们要挤出时间来给“自己的生活”。正因为异化,部分导游们不会因有条件一次次踏入景区,感受自然画卷在春夏秋冬中的变幻而惊喜;正因为异化,旅游者们没有了对自然景物真正的喜爱,也没有了对它们的呵护与怜惜,在不断的争执中麻木地结束一段行程,顺带还把草地、花丛破坏得一片狼藉。正因为异化,部分公务员们不会因有能力改变许许多多人的生活而高兴,而只是作为自己获得金钱的一个“跳板”;正因为异化,“伪看雨人”不断侵入“看雨人”的世界中指指点点,让真正的“看雨人”们扼腕叹息;正因为异化,部分大学生们不会因为掌有了丰富的学识而兴奋,只是觉得,我辛辛苦苦的学习应该得到回报。什么回报?金钱;而正因为异化,许许多多人苦于没有办法把所有“对”的事情全部都做下来,各种“对”的事情之间无法保持完美的协调;更有人因为异化,觉得自己的生命已经不受自己控制,自己已经人格分裂。已经没有独特性和自主性的自我,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他们选择了自杀。
正因为异化,世界失去了最优配置,太多的人出现在不适合出现的位置。这产生了低效,产生了混乱,产生了不协调。
世间这么大,“对”的事其实太多太多。你的生活太广太广,能做的事太多太多。总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适合你,总有一些事情是专门为你准备的,总有一些事情,在特定时空下,是只有你才能办得到的。所以,别把生活的路看得太小,别把你能做的事情的范围看得太小,看得像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那样小(参见曹文轩《生活无处不在》)。就着别人生活与价值观的途径行进,你是得不到生活的。因此,让我们回过头来,唤回自己内心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试着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请记住:只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梦想,并下决心追求它,你才会陷入一种不疲惫的工作状态,你才能把它做到最好。“一个在追逐梦想的人怎么会感觉疲惫呢?”在“追梦计划”中,福州一中校长李迅就如是说。全身心追逐梦想,别人亦将与你一同受益,整个世界也将随你一起,最大程度地受益。
我尊敬有些大人们唾弃的“书呆子”们,只要他们真正爱自己所读的书,对书有感悟,有阐发,或有情感,而不是用来炫耀。我尊敬被有些大人们唾弃的“宅男”、“宅女”们,只要他们真正热爱二次元,并迎着自己的那种兴奋与冲动,用自己的力量为二次元做点儿什么。我尊敬喜爱自己正在做的事的所有人,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执着于此的所有人,无论年龄、资质、成就、学历,只要你正在做的事不是用来显摆的,不是用来做“人格证明”的,而是真心热爱的,而是真正创造了属于你自己的“生活”。
我并不奢求要把不喜欢看雨的人强行统统教育为喜欢看雨的人。我只希望,如果你喜欢看雨,请千万不要隐藏这份心情,把它找出来,面对它,让它充实、丰富你的生活,有缘的话,和我共赏轻快的雨点吧;我只希望,如果你不喜欢看雨,请你不要被有些人所谓的“价值观”撵来。请不要如一只误闯入森林的鸟,破坏了原本一片宁静和谐的世界,因为总有一些更加适合你的事情,在等着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