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自我or假自我
原文:
1. 真自我,是一个人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2. 温尼科特认为,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构建的。当抚养者愿意以婴儿为中心养育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抚养者要婴儿遵从抚养者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
3. 太懂事的孩子可能是假自我,熊孩子也许是真自我的表现。

看到“真自我和假自我”这个题目,一下联想到昨天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动机是内心,自我是表现形式。
婴儿无法照顾自己,所以会察觉并配合施予“母职”的人来获得更好的生存。那成人呢?是否率直、不管不顾、只考虑自己才是“真自我”呢?内心那个想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我和对现实考虑再做出合理计划的我是对立还是和谐呢?
“假自我”就像是一个面具,表现出别人想看到的形象,受到环境的限制约束;“真自我”也同时存在自己的身体里,靠自己的察觉和感知,有时是被压抑。
人活在有规则的环境里,所以应该没有绝对的“真”或绝对的“假”,也就没有绝对的“对”或者“错”。既然每个人的三观不同,所以行为准则也各异,当然“存在即合理”。因为最初的自我形成不受自己控制,慢慢长大认知发展会带来改变,也许有人由“真”变“假”,也有人反之,更多的也许是“真真假假”,每个人的原则和底线不同,
行事准则也就不同了。

在这里我又联想到了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完全潜意识的存在,如饥饿、生气等生理欲望;“超我”是部分有意识的存在,是良知或内在道德判断;“自我”则是夹在中间大部分有意识的来处理现实事情。
比如,晚餐我想大吃一顿火锅,再吃个冰淇淋,晚点还能消灭块蛋糕…但意志告诉我不能这么任性吃,多余的热量都会长成腰上的肥肉…最后决定适当减量或分次去实现。
还有典型的是有时会被小孩子点炸,当生气的时候很想冲动发脾气的那个我,和理智不断告诫自己冷静的那个我,就像太极阴阳两极此消彼长的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地方。
每一天都是同一个“自我”,但我们早已不是以前的那个“自我”,也许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年纪会说出不同的答案,只希望,每一个明天都有一个更成长的更好的“自我”。

“人之初 性本善”
好好呵护孩子的善良与天真,少一些焦虑和急躁,孩子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人生路上也不会偏离航向。
“真自我”不是放任,更不是纵容,是能有正确价值导向的自我约束,是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是自我幸福的探究和实现,是追寻,也是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