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旗 黄智辉
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小学开学复课指日可待。疫情期间,中小学的“线上直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损失”,但暴露出的短板亟待开学复课后补齐。
第一,自律性欠强。疫情初期大部分中小学生对线上学习感到新鲜,学习效果普遍较好。随着家长复工,不少学生自觉、自律性逐渐下降,学习兴趣减退。“迟到早退”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即使进入直播学习软件也只是点赞、聊天、发表情,缺乏积极思考;作业雷同(网上抄袭),或干脆不提交作业。
第二,学习条件受限。有些学生在偏僻的乡下,家里没有网络,想听课也听不成;有些学生家里网络不流畅,造成听课受阻;还有些贫困家庭无手机无电脑,一直以来就参加不了线上学习。大部分学生无教材(或只有电子教材)和实验器材,线上学习很不方便。
第三,家长监管不力。有些家长不太重视孩子的学习,对老师在学习群中布置的学习任务不闻不问;有些家长已经外出务工,想监管也鞭长莫及;还有些家庭是“隔代教养”,祖辈没办法监管。在家长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学生的线上学习质量大打折扣。
第四,教学经验不足。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充分的预案,早期没有为教师提供很好的线上直播平台,更没有没有精准的培训指导,全凭学校、教师各自摸索,造成学校不断更新线上教学模式,浪费了不少时间。年轻教师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对线上直播教学上手较快,而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对线上直播教学无所适从,造成了不同教师教学效果的差异很大。
第五、学习差距越拉大。由于学生家庭条件、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自控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差距越来越大。学习能力强、自控能力好、学习条件优的学生效果自然很好;反之,则糟糕透顶。
第六、身心健康受影响。疫情时期,学生宅家学习,长时间盯住着手机或电脑,各科教师轮番“轰炸”,作业比平时还多,不少学生出现了憋屈、消沉、烦躁、易怒、恐惧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还有一些学生作息不规律,又缺乏体育锻炼,出现了消化不良,机体功能下降等现象;不少学生眼干眼涩、视力明显下降等。
疫情防控时期,中小学的网上直播教学的确功不可没,但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短板亟待开学复课补救。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政府制度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出台补救措施。适当推迟高三和初三的高考和中考时间,降低高考、会考难度,以减轻学生学业及心理压力;其它年级可适当缩短暑假或采取周末单休方式补齐落下的课程。
二是网络技术保障。政府继续向网络营运商购买服务,为师生免费提供优质网络资源,以提高复学后教师和学生工作和学习效率。
三是强化立德树人。上好第一堂生命教育课。疫情灾难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贴近学生的教材,学校要利用这次灾难,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热爱科学,直面人性,审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是精准帮困扶学。对于来自偏远山村、城市低收入家庭或外来务工者家庭,因受限于客观条件而落下功课的学生,学校应制订补救措施,防止“数字鸿沟”演变成“知识鸿沟”。
五是衔接线上线下。复学后,学校应对学生线上直播学习进行诊断评估,摸清学情后,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既不能一味地赶进度,也不能再“炒剩饭”。对线上已学过的内容应侧重梳理复习,对新授内容要循序渐进。
六是开展心理疏导。疫情期间学生长期宅在家里,心理、生理和身体都出现了一定的状况,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节身心状态。对特殊年级,特殊学生还要进行个别辅导。
七是强化体育教学。学生因疫情长期居家学习,作息无规律,又缺少运动,导致孩子焦躁不安,身体机能和免疫力下降。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强化体育课教学,抓实“两操”,多搞“户外”,指导学生逐步提高身体素质。
八是家校联手共育。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交流,配合学校复学后的各项工作。学校要充分发挥家校共育平台作用,给予家长一些专业性指导,共同帮助孩子完善复学后的学习、生活计划,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