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物哀:櫻花落下後》记录——自我感情的触发

《物哀:櫻花落下後》记录——自我感情的触发

作者: 深蓝色海边的回忆 | 来源:发表于2020-10-28 10:17 被阅读0次

    《物哀:櫻花落下後》
    ——大西克禮 著
          王 向 远  译

    感者,動也,指的是心的動作。
    我們對於愉快或有趣事物的感觸並不深刻,對悲哀、憂傷、思戀的感受,卻不由得刻骨銘心。

    “感情是一种纯粹的自我体验,具有足以动摇自我的强度。”

    首先要说的是,虽然有时我们在群体中会收获共同的喜悦或悲伤,但对这种喜悦或悲伤的感受,仍旧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的。换个说法就是,我们在某个时候也许可以感受到别人的悲伤,但这“感受”本身,却是以自我为前提所触发的。所以说,“感情是一种纯粹的自我体验”。

    当我们带着本就属于主观意识范畴的“感情”去评判事物时,过去我们所信奉的准则都会受到动摇。比如说一部电影,专业人士往往可以给出很客观的评价,但一旦这部作品深深地引发了他的共鸣,走到他潜藏的内心深处,那他就很难再对这部电影做出客观的评价,主观意识必定会在他评价这部电影时,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缺点被弱化,优点过分突出。这不是什么可悲的事,这是人的常态,是我们拥有感情的体现。

    大西克礼在书中提到“一般的美学意识的本质条件”是“「直观」与「感动」在自我的深处相即参透”。这便是美与感情的重要联系。也是感情触发的必要条件。

    面对一件事物,通过直观的对事物本身美的感受,引发出来一种被称为“自我感情”的存在。通过自我感情,反向引导自身对这种事物产生更广更深的感受,以至确切地感到美,这是美与感情的联系。

    再说回我们主要探讨的“物哀”。“物哀”就是对这种美的事物产生的感叹。不过前文也提到“物哀”又不仅局限于“事物”和“对事物的感叹”,它立足的具象更大,是“在感受到美那一瞬间的整个世界”。而在我们感到美后,又不禁会想到美流逝后的景色,这便往往会给其增添一抹忧伤的底色。

    但准确地说,物哀并不只是忧伤的美学概念。

    “白鸟是否悲伤,天之蓝,海之蓝,未染其色,只能漂泊。”——若山牧水

    上述和歌里的白鸟是否悲伤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牵扯到了“物哀”的两种方向。

    一是白鸟从海天之蓝里经过,却什么也无法带走,是一种无奈的悲伤。二是白鸟从无边的蓝色里经过,却没有被改变自我,是一种积极的美。

    说到底,美对人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心境,都是不同的。可也正因为同一种美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美才自古至今,一直吸引着无数的生命为它前赴后继。

    这就是美的魅力。

    无需使用多强大的力量去迫使人们喜欢它,而是就静静地呆在那里,凭借自身的魅力,诱使人们为它献出一切。

    (未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物哀:櫻花落下後》记录——自我感情的触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tw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