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同学聚会闲聊,一同学说起自己的儿子懂事:“昨天,儿子给他爸爸邮寄了一枝钢笔,他爸爸有点不解,我提醒,是父亲节儿子送的礼物呀。”听到这些,忽然很羡慕有仪式感的家庭。
如果今天不是她这样一说,还真不留心今年的父亲节又到了。中国坚韧无私的母爱自古就是人们歌颂的主题,从幼儿园起,我们就开始背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近些年来,伟岸深沉的父爱逐渐也被人们提上日程。据说世界上第一个父亲节诞生在1910年的美国,源于一位叫布鲁斯-多德的夫人,当时美国只有母亲节,而没有父亲节,但是她和五个弟弟,早年丧母,是父亲含辛茹苦把她们养大,所以呼吁建立父亲节,并以他父亲的生日6月5日作为父亲节,后来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签署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父亲节从此沿用至今。中国最早没有父亲节,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父亲节设在了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生日的时候,节日的时候,收到一份小礼品,甚至是一句祝福的话,心情会瞬间温柔起来,美好起来,可是自己在40岁之前,曾对此无动于衷,因为生活的匆忙,家人过生日时只知聚餐,没有对老人、小孩,包括自己说过什么祝福的话,没有送过与众不同的小礼品。现在想来,这样是不是真的缺乏了一种仪式感,是不是少了一份拥抱生活的热情?仪式感是不是一种培养孩子情商的途径?想到自己的孩子和同学的孩子同龄,却不像同学的儿子总是给父母制造一些小惊喜,我怀疑自己对生活的平淡之情影响到了孩子,不知小时候,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今天一样感到一种失落,一种淡淡的失望。而我的父亲母亲,我也不曾在每年的父亲节和母亲节专门买礼物送给他们,而是依据自己的空闲去决定。不知他们坐在院落中,看到同院里别人家的孩子在父亲节和母亲节买给父母礼物,是不是也像我今天一样嘴上说什么也不缺,心里却有一种被忽视的难过?
一个人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忽然明白了人们的对意识感的需求,一是源自于每个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因为仪式感就是让人意识到某一天或者某一天的某一刻与众不同,从而给自己一份希望、一份感动。二是源自于人们内心对孤独的恐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关心,被关注。曾记得听过一首小诗,题目就是《孤独》:四周一片寂静,一天两天,此刻真希望有敲门声响起,哪怕来者是一个和尚。
现在给家人补上仪式感这一课可能真不早了,父母已逾古稀,自己已经不惑,但孩子们正是青春年少,所以享受仪式感带给每个人的快乐,对谁来说都很重要。我开始启发儿子不仅在这个父亲节里要给父亲送祝福,送出一份惊喜,而且因为已经长大,每年都要如此,儿子愉快并且用一种发光的眼神望着我:“记住了,妈。”我呢,也赶紧行动起来,想着给老父亲说些什么,送点什么,能让他意识到衰老、疾病是一种正常的老年生活,他为此落寞、苦恼很久了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