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小时候越「乖」、越「懂事」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为什么小时候越「乖」、越「懂事」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作者: 熙珺老师_人才发展官 | 来源:发表于2024-01-25 21:09 被阅读0次

小时候越乖越懂事的人,长大心理问题越多,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但它只是一个表征,真正的核心原因是,越是无法做自己的人,越容易爆发心理问题。

乖巧懂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词汇,这个词往往和“听话”一起出现,它并没有形容一个人的个性,性格和特征,而只是形容了服从性。

当我们说一个小孩子乖,是在说什么?是在说他听从父母老师的话,能够理解大人对他的期许,并作出符合期待的语言行为。放到现实里面,也就是爸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表达,不反抗。

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子会被父母夸乖巧呢?

在心理咨询案例中,有很多来访者小的时候都是乖孩子。你会发现,父母的意志在他的决策系统里面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听从父母的话,父母让做的事情,哪怕他不愿意,也会去照样执行。

比如有男生小时候害怕虫子,但是他爸爸觉得男孩子怕虫子不像个男子汉,就给他找了一堆虫子,逼迫他练习不害怕。为了能够让父亲满意,尽管他的内心充满了巨大的恐惧,他还是硬着头皮去做,最后他确实不怕虫子了。

还有的孩子特别擅长体谅父母,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在街上遇到了自己再想要的东西,妈妈一个眼神过来,就立刻心领神会,主动表示自己不喜欢不想要。

还有些孩子,一直到长大了都很乖,学习父母选择的专业,做着父母喜欢的岗位,甚至和父母满意的人结婚。

所以你看,乖巧懂事这个词,囊括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只表现出来一个结果,就是孩子顺从了父母。

为什么小时候越乖巧的人,长大越容易有心理问题呢?是因为,如果说人的一生是有任务的话,那他的任务就是成为他自己。而懂事的孩子,他一直都在扮演某种外界期许的角色,而非发展真正的他自己。

对于孩子来说,懂事并非优点,而是一种生存策略。父母对于懂事的夸赞,正向强化了孩子对于这种策略的选择。

但这种策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是放弃个人意志,让渡个人权利而换取夸赞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就像那个害怕虫子的男孩一样,害怕是人的本能和天性,父亲的认知是基于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为了能够让孩子符合社会角色认知,父亲要求孩子成为一个不怕虫子的男孩。

而孩子呢,他为了避免父亲的责骂,讨得父亲的赞扬,选择面对虫子。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看起来他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但本质上他只是开始习得一种姿态来面对虫子。

这个姿态在外界看起来是勇敢或者是懂事,但是人的所有的感受不会无从而起,也不会凭空消失。

恐惧未经疏导,直接去面对,获得的结果并不会是不再害怕,而是孩子学会了理智化或者是自我隔离,通过一些防御手段强压自己的害怕。

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他习得用理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距离自己真实的感受越来越遥远,情绪萎缩,很难从生活中得到乐趣。

或者是,他学会用第三视角生活,无法在现实的生活中得到真实的体验,空心的活着。

再比如那个学会察言观色的孩子,为什么母亲的一个眼神就让他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呢?

他可能出于两个原因这样做。

第一个原因是对母亲的恐惧,他担心表达真实的需求会招致母亲的责骂。

第二个原因是体谅母亲,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脑海里面已经有了父母不容易,他需要体谅父母的想法。

两个原因也会导致两种结果。

如果是出于对母亲的恐惧,那他在关系中一定是惴惴不安的,时刻担心自己是不是不够好?担心自己被抛弃。

越是在关系中没有安全感的人,越容易奋不顾身投身到关系中寻求安全感,越是容易维持一段不健康的关系。

如果出于体谅母亲,那这样一个亲职化的孩子,在自己尚未发育健全的时候,就需要去承担家庭中的父亲或母亲角色,他真实自我的成长被倾轧和剥夺。

即便成年以后,他虽然长大了,看来是一个很强大的人,但是本质上他真实的自己一直没有被允许成长过,他只是成长了工具性的自己,习得了生活技能而已。

不管哪种情况,人天生就有发展自我的本能,出于一些外部原因,不得不停止自我发展,当累积的问题足够多时,就会浮现为症状。

就像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心灵和身体需要同步长大,如果心灵是停留在七岁,而身体已经长到了27岁,就会呈现出割裂病态的状态。

自体的发展也是同理,自体的探索和发展,需要一个无干扰的支持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会有人要求他听话、懂事、乖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小时候越「乖」、越「懂事」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vv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