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算法概述
1.1 算法分类
十种常见排序算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
比较类排序:通过比较来决定元素间的相对次序,由于其时间复杂度不能突破O(nlogn),因此也称为非线性时间比较类排序。
-
非比较类排序:不通过比较来决定元素间的相对次序,它可以突破基于比较排序的时间下界,以线性时间运行,因此也称为线性时间非比较类排序。

1.2 算法复杂度

1.3 相关概念
- 稳定:如果a原本在b前面,而a=b,排序之后a仍然在b的前面。
- 不稳定:如果a原本在b的前面,而a=b,排序之后 a 可能会出现在 b 的后面。
- 时间复杂度:对排序数据的总的操作次数。反映当n变化时,操作次数呈现什么规律。
- 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在计算机内执行时所需存储空间的度量,它也是数据规模n的函数。
二、冒泡排序(Bubble Sort)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2.1 算法描述
- 1、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它们两个;
- 2、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样在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
- 3、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 4、重复步骤1~3,直到排序完成。
2.2 动图演示

2.3 排序过程
下面以数列{20,40,30,10,60,50}为例,演示它的冒泡排序过程(如下图)。

我们先分析第1趟排序
- 当i=5,j=0时,a[0]<a[1]。此时,不做任何处理!
- 当i=5,j=1时,a[1]>a[2]。此时,交换a[1]和a[2]的值;交换之后,a[1]=30,a[2]=40。
- 当i=5,j=2时,a[2]>a[3]。此时,交换a[2]和a[3]的值;交换之后,a[2]=10,a[3]=40。
- 当i=5,j=3时,a[3]<a[4]。此时,不做任何处理!
- 当i=5,j=4时,a[4]>a[5]。此时,交换a[4]和a[5]的值;交换之后,a[4]=50,a[3]=60。
于是,第1趟排序完之后,数列{20,40,30,10,60,50}变成了{20,30,10,40,50,60}。此时,数列末尾的值最大。
根据这种方法:
- 第2趟排序完之后,数列中a[5...6]是有序的。
- 第3趟排序完之后,数列中a[4...6]是有序的。
- 第4趟排序完之后,数列中a[3...6]是有序的。
- 第5趟排序完之后,数列中a[1...6]是有序的。
第5趟排序之后,整个数列也就是有序的了。
2.4 代码实现
/**
* @author: huangyibo
* @Date: 2021/11/17 15:39
* @Description: 冒泡排序
* 文字描述(以升序为例)
* 1、依次比较数组中相邻两个元素大小,若 arr[j] > arr[j + 1], 则交换两个元素,
* 两两都比较一遍则称为一轮冒泡,结果是让最大的元素排到最后
* 2、重复以上步骤, 直到整个数组有序
*
* 优化方式:
* 每轮冒泡时,最后一次交换索引可以作为下一轮冒泡的比较次数,
* 如果这个值小于等于0,表示整个数组有序,直接退出外层循环即可
*/
public class Bubble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5, 9, 7, 4, 1, 3, 2, 8};
//bubbleSort(arr);
//bubbleSortV1(arr);
//bubbleSortV2For(arr);
bubbleSortV2(arr);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
}
/**
* 冒泡排序 优化版V2 外层while循环写法
* @param arr
*/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V2(int[] arr) {
//循环比较次数
int cycles = arr.length - 1;
while (cycles > 0){
//最后一次发生元素交换的索引位置
int last = 0;
for (int j = 0; j < cycles; j++) {
if(arr[j] > arr[j + 1]){
swap(arr, j,j + 1);
last = j;
}
}
cycles = last;
}
}
/**
* 冒泡排序 优化版V2 外层for循环写法
* @param arr
*/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V2For(int[] arr) {
//循环比较次数
int cycles = arr.length - 1;
for(; ;){
//最后一次发生元素交换的索引位置
int last = 0;
for (int j = 0; j < cycles; j++) {
if(arr[j] > arr[j + 1]){
swap(arr, j,j + 1);
last = j;
}
}
cycles = last;
//循环比较次数小于等于0,则证明数组有序
if(cycles <= 0){
break;
}
}
}
/**
* 冒泡排序 优化版V1
* @param arr
*/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V1(int[] arr) {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 1; i++) {
//是否发生了交换
boolean swapped = false;
for (int j = 0; j < arr.length - 1 - i; j++) {
if(arr[j] > arr[j + 1]){
swap(arr, j,j + 1);
swapped = true;
}
}
//没有发生元素交换,则证明数组有序
if(!swapped){
break;
}
}
}
/**
* 冒泡排序 常规版
* @param arr
*/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 1; i++) {
for (int j = 0; j < arr.length - 1 - i; j++) {
if(arr[j] > arr[j + 1]){
swap(arr, j,j + 1);
}
}
}
}
/**
* 交换数组元素
* @param arr
* @param i
* @param j
*/
public static void swap(int[] arr, int i, int j) {
int temp = arr[i];
arr[i] = arr[j];
arr[j] = temp;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