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的课已经学习很多,刚开始我以为是学各个行业的思维模型,产品、品牌、营销、管理、运营等等各种各样的方法论,但现在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学习创始人的思维方式,他当时的方法,在这个时候可能已经不适用了。值得思考的是,还原其所处的场景,那时他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了问题?这次就从微医的创始人廖杰远身上学到了很多。
其实有时候我常常在想,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就能把事儿干成,有些人总是差点什么。你可能会说领导力,领袖气质,坚韧不拔的意志等等,那除了这些,有没有我们普通人通过努力也可以达到的点呢?那你可能就会想到,就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认知世界的不同方法。那我们一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认知世界呢?那些高手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认知世界呢?李笑来曾经说过他认知世界的基础是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那么是不是我们只要拥有足够清晰准确标的概念就可以变得优秀呢?那我们如何解释一些不同民族之间不相通的概念呢?外国人可能就不理解什么是中国人所说的上火,但并不影响他们解决口腔溃疡。其实这个东西或事物大家都知道,只不过表述方式不一样。那是不是最重要的是感知力呢?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很多时候别人提到一个概念或说一个感受的时候,你会说对对对,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可你自己就无法清晰的表达出来。那这种能力是什么呢?可不可以把它理解为分类,把这些感受区分开,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然后逻辑清楚的进行处理。
廖杰远老师通过【术、道、势】三个层次讲解了微医的发展与变革。(这也让我想起了吕广渝曾提到过 人、事、道、术 四象限分析事情的思维方式)


这个框架搭出来是不是整个思路就清晰很多,战略目标是什么?战术方法是什么?每一场战役如何打?让你有一种胸有成竹的踏实感,手里有一张地图,不会因眼前的雾霾而迷茫。
课程的内容很精彩,我不再赘述,有兴趣可以直接去听大课,我说几点我的感受。
1.很多创业者的起点都是因生活中有感触或有痛处,无法忍受没有解决方案,就自己出来做,然后一点一点克服困难,最后成功了。
都是从一个点子,然后找到缺口,一个一个逐渐敞开。
例如滴滴的程维,最开始想做停车软件,后来因为家人在天安门游玩回家很难打到车,想到打车软件。
2.在【势、道、术】思考清楚的前提下,如何开始迈出第一步很重要,那么如何迈这一步呢?
从廖杰远老师的故事中我得到,他先从病人家属的角度感知到看病的不容易,深入了解后,洞察到这个行业里各个环节中的各种问题,然后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找到突破口进行切入。

我觉得图中的表述特别有意思,很形象。第一步观察症状,我是病人,我只知道自己哪里痛或是否发热,但我不知道具体得了什么病。第二步检查体征,从中医的角度就是望闻问切,从西医的角度就是各种检查,总体的目标就是获取更多的患者信息,从而确定病症所在。第三步实施治疗,针灸、吃药、开刀,中西医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第四步取得疗效,这个表述其实我并不完全同意,第四步应该是得到反馈,病人康复了还是没有效果,或者引发新的病情,这只能说是对第三部的一个反馈。
但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下就让我们眼前豁然开朗。

3.用户洞察,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产业链上的各个要素,产业链由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串联起来,而从每个要素的视角去看,整条产业链有许多“不得已”的问题。
我认可这么一种观点,祝你把产业链上各个要素的供求点全部照顾到,你的策略才有可能得到支持和实施。换句话说如果你解决的问题触动了别人的奶酪,或没有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么很难实施。

4.医疗、医药、医保、医教,医疗具有很高的门槛,必须有资质证明;很多医药必须要有医生的处方才能拿到;现在的医保主要用来做检查、治疗、购买药品和器械,而这样的规则导致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一生真的很苦很累,导致很多医学院招不到好的学生,录取门槛一再降低。
在这样看似没有任何机会的背景下,如何找到切口呢?看下面这张图。

上面的这些文字不是只是说说的哦,每一段文字都有已做成的事实案例。如何在上一秒还感觉没有任何机会的情况下找到这些切入口并做成功,除了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信念还有什么?
廖洁远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打动了我,有个问题,我想了三年,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