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难以磨灭的黄河情
初到兰州时,我的确被惊艳到了,因为之前从没有见过一个城市可以紧贴着山脉建设,就算是我的老家太原,城市中心离大山也有一段距离,可是在兰州,山脚下就是城市。正因为如此,坡多也成为了兰州的一个特点,在这里骑车,一个接一个的大坡小坡会让你感受到什么叫真正的酸爽。对于我这个好奇心极强的人来说,这种与众不同的地貌自然让我眼前一亮。
兰州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河”,南北为山,黄河切穿山岭,向东奔腾而去,滋养着两岸三千多里沃野,而南北较窄,仅有530公里,所以从地图上看兰州像一条细长的葫芦。
对于兰州,让我映像最深刻的莫过于黄河、铁桥、水车、羊皮筏子和面型各异的牛肉面,以及那些朴实厚道、悠然自得的兰州人。
黄河
在兰州,我第一次见到黄河,我迫不及待地去踏一踏岸上的黄色泥沙,激动地抓起一把,用力扔到河中央,然后把手伸进水中,轻轻地抚摸她,抚摸养育了我二十多年的母亲,去感受她的温柔和力量。
我伫立在岸上,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黄色的岸上是牵着风筝嬉笑奔跑的孩子,是依偎在一起甜蜜耳语的恋人,是若有所思注视着远方的老人;黄色的水面上,是夕阳下翻滚的波涛,是悠然飘荡、随波逐流的羊皮筏子,是疾驰划过水面的白色快艇;黄色的山上,是雄奇壮观的金城关、是直插云天的羊脂白塔、是美轮美奂的大清真寺。我看得出了神,仿佛看到了千百年前同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看到了站在金城关上眺望山河的英雄,看到了吆喝着号子摇着桨的艄公……
铁桥
在历史上,黄河一直是难以跨越的天堑,最早生活在兰州的先民们想跨越黄河,只能靠船渡、筏渡以及冬天河水结冰的“冰桥”。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兰州黄河上第一次有了由船舶、铁索、木板搭建而成镇远浮桥,此后500年,浮桥一直是黄河两岸交通的要道。然而浮桥经常被消融的冰块、山洪冲垮,又带来交通的不便。光绪初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率湘军西征收复新疆,兵至兰州,正遇浮桥被冲垮,看到军队被阻岸边,萌生了修建铁桥的想法,然因耗资巨大,这个想法被暂时搁置。清末新政兴起,甘肃地方官员升允、彭英甲等人开始主持修建铁桥,时隔三十多年后,左宗棠的设想终于得到了实现。历时三年,这座由美国人设计、德国人承建、兰州人施工的铁桥终于建成。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可以想象建造铁桥难度之大,在当时,光转运修建铁桥材料的费用就要占到总费用的一半,可当时地方官员抓住机遇、艰苦创业,实现了天堑的百年通途。之后百余年,铁桥饱受兵燹和洪水洗礼而屹立不倒,成为兰州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百年铁桥”。时至今日,仍然可以看到铁桥上在解放战争时期两军交火时打下的弹坑。
铁桥,也成为了我难以磨灭的记忆,因为它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黑暗中自强不息、苦苦求索、艰苦奋斗的历史,这种精神,也会影响着我一直走下去……
水车
如果说铁桥代表着刚毅,那水车则代表着智慧,这是先民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水车的刮板被水流推动,将水的动能转化成势能,水斗盛水后被慢慢抬升至高处,自然倾斜,水被注入渡槽,沿着渡槽流入农田,是一种省力、高效的灌溉工具。
水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水车始于五代时期,因为当时阿拉伯帝国旅行家的游记中已有关于中国水车的记载,不过这种说法还有待考证。历史上兰州水车数量最多的时期可达两三百辆,目前水车灌溉已被电力灌溉取代,但是当地政府重视水车的保护和重建,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黄河岸边也建起了水车公园,可以看到正在工作转动着的水车,感受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
羊皮筏子
在兰州,你会听到兰州人和你说:“羊皮筏子赛军舰!”这可不是吹嘘,而是有一段壮美的传奇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玉门油矿(甘肃省玉门市)的汽油要运往重庆作为军需,但是当时西南的交通动脉都已被日寇控制,要想将汽油顺利运往,就要跨越艰险的山地,不仅运输不便,而且耗资耗时,怎么办?玉门油矿局总经理孙越琦突发奇想,能不能用羊皮筏子运输呢?说干就干,他从兰州请来筏工首领王信臣,几经勘察,将运输起点定在了距重庆700公里的广元,准备沿嘉陵江顺流而下运输汽油。
一次试航时引来了兰州老百姓的围观,有好事的人还编出了顺口溜:“油矿局,瞎胡干,羊皮筏子当军舰。”王信臣顶住压力,带着一行人在嘉临江里搏击风浪。他一刻也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运输的是抗战物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面对的是嘉陵江陌生的水文条件,还要时刻躲避敌机的侦查和轰炸。十几天后,第一批汽油成功运抵重庆。首航成功给了筏工们信心,第二次运输,还是由王信臣主持,他组织起运输队伍,装载着6吨汽油,顺着嘉陵江浩浩荡荡地开赴重庆,当抵达重庆时,如此浩大而新奇的运输队伍引起了重庆市民的围观,成为当时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羊皮筏子赛军舰”的说法,也在兰州市流传开来了,至今被兰州人津津乐道。
牛肉面
我是山西人,本来以为山西人就够能吃面的了,可来了兰州才发现,兰州人吃面,比山西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早上一碗炒拉条,中午来一份炸酱面,晚上再来碗牛肉面,加颗鸡蛋、配份小菜,一天三顿可以顿顿吃面。
兰州的面,做的讲究,按面型可以分为:一窝丝、毛细、细的、三细、二细,二柱子、韭叶、薄宽、大宽、荞麦棱子(三棱子)、四棱子等。我在兰州的第一碗面,是一个叫姚欢的女生请的。凌晨五点,刚下高速的我打算找个学校歇歇脚,在校园里遇到了去考研教室的她,她看了我的照片、听了我的经历,非要请我吃午饭,几经推脱,她说她给人讲课除了赚够了自己的生活费还能攒一笔钱,我这才同意。于是,我第一次品尝到了正宗的兰州牛肉面。
第二碗面,是我请我的好兄弟浩楠吃的,吃的是他从小吃到大的一家炸酱面。店不显眼,人却爆满。浩楠和我说:“我小时候,一碗牛肉面才两块钱,那碗,有这么大、这么深、没有坡,够两个人分着吃……”他比划着,大概只比和面盆小一点。
第三碗面,是浩楠的朋友为我践行吃的。离开兰州的前一天,我们三个人站在高楼的天台上俯瞰整个兰州的夜景,高唱着《你好,兰州》,聊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冲着天空大声喊着:“再见啦,兰州。”因为我对这里已经有了感情,我对兰州人有了感情。
兰州人
兰州人是朴实的、厚道的,初到兰州,就被初识的女生请了一顿牛肉面;萍水相逢,却能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好兄弟浩楠,相处三天,却像相识多年的老友,彼此敞开心扉、无话不谈。在兰州的几天,全靠他的照料,管我吃、管我住、管我玩,让我能听到许多普通游客听不到的兰州故事,让我能品尝到深藏在巷子深处的地道美味,让我能像个兰州人一样感受着这座城市;浩楠的好朋友老禹,还特意为我践行。对于这些,我只有感念于心,日后涌泉相报。
兰州人是悠然自得的,在兰州,感受不到北上广深的快节奏,三棱子吃的叫实在,三炮台品的是江湖,路边对弈的是智慧,河边小曲唱的是流年,河岸上放飞的风筝,是兰州人对生活的热爱。兰州人,用自己的节奏,体味着自己的快意人生。
很多人因为一个深爱的人,恋上一座城,而我却因为一个知心的兄弟,记住了兰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