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看到这里,不少读者会觉得,如果文字真有如笔者所提的那么多关于方向性的内涵和作用。那为何除开甲骨金文,其他的文字或者之后的文字都没有继承或者发现文字的方向性呢?本书所提及的甲骨文方面的研究学者都曾对“倒写”的情况有过探讨,但大多为就单一字形分散而论。从这些学者的考证当中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了“倒字”是确有其义的存在,而非只是书写、誊抄等行为中的错误记载,或者是字形未“定型”。而此卷开篇笔者就提到了,字的倒写,实际上正是字的方向性和天文性的传承痕迹。虽然只是痕迹,但就如同DNA一样,保留了源头的信息在其中。所以笔者认为,倒字或倒文的实质——方向性与天文性,是正确解读古老文字,及其承载文化的关键和基础。
在“结绳记事”之后,经过仓颉等的不断发展,华夏文字主要演变成了前文笔者解读《阴符经》的甲骨金文。而笔者认为的部分关键性倒形结构的甲骨金文,也将在下一章中归类列举。而在甲骨金文往后的文字演化中,笔者认为,文字的方向性和天文性其实一直就有传承,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包括方向性在内的特征,都逐渐演化成其他形式或者省去了。而再逐渐发展到现代文字,方向性已经融入了字的本身,已经难以分辨出其特征了。
虽然难,但是线索无处不在。从《阴符经》所探讨的文字以及学者们的探讨中,读者们应该可以发现,在文字方向性和天文性的传承中,最易发现的正是上下的方向性。所以接下来,笔者将就上下倒字的研究,提出两个甲骨金文与之外或之后的文字构形或文字表达上的联系。并且在此强调的一点,本书中,对于“文”和“字”两个字的理解并没有刻意分开,更没有如同其他文字学者一般详细考证其区别,并非笔者不认可,只是因为此两字的含义,在现代的语言中已混而为一,为了方便写作及读者阅读,暂且不必考究过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