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孩子听话的方式:
在书吧学习,这里有隔间,可以点饮料甜点和饭菜。
隔壁是一个小男孩和他爸爸来吃饭,我看不见情况,只是听到很多:
无声:估计是小男孩没有吃饭一直在做其他的,或者没有好好吃
他爸爸:好好吃饭
无声
他爸爸:你不要禁酒不吃吃罚酒哦,我生气起来你知道会怎么样哈
无声
“啪”,“吃不吃?快点吃”
无声
“啪,啪,啪”
“坐过来,我喊你坐过来,坐好。吃”
无声
过了一会
男孩:“爸爸,昨天...”(听不出很伤心或者很痛的感觉,说起了吃饭以外的话题)
他爸爸:“...”
然后两人聊了几句,他爸爸又好好和孩子说话,让他好好吃。 男孩的语言和声音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开心”(可能是我想多了,我觉得有一些“讨好”的成分)
另一个例子:
在外面吃饭,老板把桌子搬到店外,我们也坐在店外。
路边有一个小女孩一直在哭,伴着大吵大闹(大概就是小朋友想买玩具,家里不买时候那种“耍混”的样子)
旁边蹲着一个女人,看着她,一直没有说话。
我一边吃,一边看着她们。
小女孩慢慢停下来,也许是哭够了,也许是累了,也许是知道哭也没用了。
女人把她拉过来,搽了下她的眼泪,问或者说了些什么,然后把孩子抱住站起来走了。
说或者问的内容,我记得的意思大概是:我不会因为你哭闹就满足你;我爱你;以后好好地和妈妈说话。
以上,是我看或者听到的两件事,
以下,是我由此发呆出现的一些想法:
小朋友很小的时候习惯用哭来表达自己有需求,而且一哭,常常可以被满足,或者直到被满足了才不哭。
有时候是害怕,需要安全感,有时候是生理上有所需要。
可随着他们长大一些,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的时候,大人也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合理地满足他们。可大人的合理也许常常不是他们原本所希望的,他们可能因为和习惯中的完全满足感有很大的差距,开始哭闹。
我觉得大人这时候,需要让他们明白:
1.我是关心你,爱你的(一些动作,比如抚摸,抱)
2.你的要求并不合理(说得有些理性了,就是让小朋友明白:为什么不答应他)
3.以后如果这样,你可以怎么办(给孩子说我觉得怎样怎样的话,就可以怎样怎样。 或者给他讲讲经历类的故事,引导他自己得出一些答案)
4.你对我有什么建议吗(只是这个目的,知道孩子的想法,因为我们的方法不总是合适的,要多了解孩子的视角和想法,让后作出对应的合适的反应)
咦,本来还有另一种“方式”的杂想的...结果写完前面的。。就忘了。。那就算了吧,继续学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