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晚,一条关于假的真学历热点新闻被央视曝光,引起了留学行业多方人士关注,内容主体如下:
假留学文凭竟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真认证,一家中介公司,号称根本不用出国,只要花钱,就能直接在国内拿到国外大学的毕业证,经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记者暗访时,公司负责人称正接到留学服务中心“内部人”电话,讨论结尾款...有人买“认证”,凭此在南方一城市政府工作,被当高层次人才…...
对于从事留学行业的小编来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是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怎会做这档子勾结之事,于是开始利用系统思考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事件涉及方:北京某中介,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客户即“真假”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他们之间发生关系的方式大致是这样的:
“真”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学业,“假”学生压根就没有出过国,真假学生的最终需求是拿到毕业证通过认证,找到中介缴纳巨额服务费,另外还会口口相传,促使中介的生意越做越大,一家分公司2016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
一些国家和学校和中国尚未开展学历互认的合作,只能通过人工进行核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漏洞在,内外勾结使得双方都获利,促成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得到特殊关照的学生不用发函,留服直接给签字,说明学校已经回函,认证轻而易举地成功,这十几万赚得真是快!
国外院校对学生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一般来讲如果第三方想要了解学生的信息,必须拿到学生的授权信才可以,这样即使有人怀疑学历,但却无处查证。
真假学生拿到经过留服认证的学历去找工作,有了海归学历这块敲门砖,用人单位给出的薪水往往都比较诱人,再加上留服在用人单位的高度信任,也几乎不会有人再去怀疑学历的真假。
至此,中介公司的服务完成。
促成整个生意链发展的几点关键因素:用户需求,内外勾结,制度漏洞,信息保密,官方信任,简直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坦白讲,如果不是这则新闻报道,小编还不知道国外学历认证也可以这样搞。
小编身边有不少从事国内学历伪造的公司和个人,广告语十分响亮:只要10万块,除了清华北大,学校随你挑。几年前,有个朋友还托我介绍这个行业的人,原因是她40岁的在国企上班的大哥要评职称,如果有本科学历成功的几率会大一些。
不想去探讨国内外学历的造假对正常上学、考试、毕业的这批人包含小编在内是否公平,想去谈谈最底层造成这个产业形成的原因:用户需求。
在国内,大部分企业招人,评级,奖金会和学历相挂钩,海归比正常的多500,研究生比本科生多300,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00,专科生以下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评职称没有研究生学历就没有资格,这样看似很公平的规定,明显的学历分层促成了求职人员对于学历的过度追求。
而在国外,没有学历中途辍学的名人比比皆是,他们的思维没有被所谓的教育限制住,反而走向更大的世界。
除了用人单位,整个社会和父母也给学历附上了这样的标签:学历越高就越优秀,常常听到一些父母这样和邻居对话:
“ 我家孩子研究生毕业,待遇比那些本科生一个月多开300块钱呢,早和你说过要让孩子读研究生,看我有远见吧。”
“ 隔壁那个谁谁家的孩子英国留学回来,30万果真不白花,据说进了一家外企,一个月一万块呢。”
“ 你看小王家的孩子高中毕业没读过大学,听说现在在上海搞什么项目,一年赚几百万,我怎么不信呢,没学历还能赚大钱,一定是在吹牛。”
……
诸如此类,似乎那些有学历的孩子就应该优秀,而没学历的孩子优秀了就是有问题。
学历被赋予这样的标签,孩子想让父母脸上有光,所以即使完不成学业也要想法设法把学历搞到手,仿佛这样才能在父母和亲人面前“优秀”起来。
想起几年前小编接手一个case,学生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完成最后的毕业论文,但为了拿到学位,和伦敦当地的一家公司签了合同,说是保证拿到本科学位,交了二十多万。
结果那家所谓的经过多方认证的正规公司一夜之间消失了,二十多万打了水漂。学生为了不让家长知道,各种想办法完成学业,借钱走关系,只为了一纸学位证。
这样的事情真的太多了。
而一个重视人才的企业看重的是能力,而非学历,学历定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
学历很重要,但并不是一切。
靠着真的假学历或是假的真学历进入企业,能力不行早晚有一天会被踢出来。
能够凭能力在企业闯出一片天地的,没有文凭也能进,关键还是看自身的本事有多大。
认清竞争的本质在于你的实力,而非外在的一纸证书,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所以无论你的学历是什么,记住:
学历代表过去,能力决定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