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的快与慢
在遭遇离别、失去、青春不再时,最能感受时间之快。
从大学离家,妈说一直在看我的背影。忙碌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很多时候被时间推着走,肆意挥霍时间的机会屈指可数。
一年回家两三次,以后也许更少。这个期间,爷爷走了,奶奶也愈加苍老。那个60多训我气她,整个楼道都能听到的老太太,现在每次我回来,轻声细语,像个孩子听着你说话,恨不得24小时把你看个够。
妈和爸早年性子急,两人经常拌嘴。妈为了生活操劳,头发稀少,白发越来越多。爸,不再气妈,开始抢着干活,抢着给妈做饭。
妈总说,“你在家也留不了几年,看你到婆家还能这么横。”每当这时,我很希望时间停下来,听他两吵架,听他们细细数落我的各种毛病。
社会是个历练场,它会沉淀掉早年的“毛病”,让人日趋沉稳。明白了许多事不能做,知道符合社会属性是什么样?了解到人与人的不同。
成长路上,有些“毛病”再也找不回来了。那些宠这些“毛病”的人,越来越老了。
到了某个年纪,“时间之慢”更加敏感,希望时间花在刀刃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和一个磁场相斥的人坐上半天;和没有逻辑、不懂变通的人争论,做重复没有意义的劳动;无休止的抱怨,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公交车过了站,找了一圈发现是循环线。这类事情在毫无预兆下发生,令时间仿佛停滞,时间白白浪费了,但要做的事还是一件不少。
(二)时间的得与失
时间的得失取决于你主要把时间花在哪里?下班看剧的人生和下班学习的人生可能是一样的,也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差距。这里面有时间效率的问题。
我有个学生总是假装很勤奋,四点起来背英语,晚上11点还在写功课,妈妈心疼地对我说,“我还能责怪她什么,已经这么努力了。”我劝妈妈看看结果,孩子付出的时间成本,有可能是在假装感动自己。
背的内容到学校总不过关,晚上写到11点,还只是写了学校的作业。学校作业初一的小孩3门科目最多2小时,她做那么晚,一定是出了问题。
倘若能记录时间,发现她把时间花在哪里了,这个谜团就能解开了。我们总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孩子不会说谎,自己的孩子有很多不得已,但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盲目自信是一种自欺欺人。
用结果验证时间,可以检测出时间的效率。想让时间产出果实,我们需要撒些种子,定期施肥,浇水,晒太阳。
时间是可以规划的,比如你的目标是减重5斤,期限一个月。那么找到减重的关键因素,联系你的饮食习惯,工作时间,运动情况,你的减重方法,巩固计划,列出详细的步骤,以及完成它们需要的时间。
接下来就是行动。给自己一个行动的环境,增加监督方,每天思考减5斤的动力,可以是一件剪裁得体的小礼服,或是一双垂涎已久的鞋子,让自己充实地忙起来,整个过程跟被动等待时光溜走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跟时间聊会天,接下来的时间更从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