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师生间的互动和对互动的认识与教学的成功是密不可分。
通常,师生双边互动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教师→(教学输出)学生→(学习反馈)教师→(学习修正)→学生。虽然互动环节基本相同,到互动效果千差万别。好的师生互动可谓水乳交融,反之,如同信号不好的收音机,充满吱吱嘎嘎的噪音,有时会引起师生间的冲突,其中有内隐的心理方面的冲突和外显的行为冲突。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引起师生冲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表面上看是因为学生的“不会”或“不听”引起教师的烦躁,让老师的不良情绪导致师生互动质量逐渐恶劣。而其真正原因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接受自己的学生。
接受学生首先是接受学生现状——他会什么?不会什么?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因此,接受学生现状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现状,并且把这些“现状”视为合理的。因为存在即合理。
其次是接受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上进的初心。不同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以现在的状况为起点,也存在不同的发展可能。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的种种非预见行为应该视为“应然”。
因此,接受学生意味着老师必须去了解学生,意味着必须顺着学生所表现的种种可能性来改变自己原先准备的预案,从而去影响学生。
教师能否在互动中了解学生现状,在不断了解的过程中,接受学生现状,并努力的以此改变自己,让自己的所有教学活动适宜于学生的现状与可能性是决定教师和学生互动质量的根本所在。
接受学生强调的是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之前、之中或之后,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影响吻合与学生的发展现实与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这样,就避免了在教学中一味要求学生去适应老师,在学生适应不了的时候,步入教学冲突的困难。
接受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与师德修养方面日臻成熟的结果,同时又是教师教学艺术与师德修养能否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
当然,在了解学生和影响学生的过程中,当然,这都需要教师对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的深刻学习和理解应用。所以要想教好自己的学生更需要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修养。教育学生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获得学习知识的动力和方法。这就更需要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更加的熟悉,仅仅依靠师范中所学的那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与时俱进,继续了解和学习新的教育心理知识,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所有的问题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学生向正向的方面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