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2
【原文】
1.7 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子夏:孔子学生,姓ト,名商,字子夏。
②贤贤:尊崇贤者。易:改变。色:女色,这里指好色之心。或说“贤贤易色”专指对妻子应重品德而轻姿色。
③致:奉献。
【译文】
子夏说:“尊崇贤者而改变喜好女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事奉君上能不惜性命,与朋友交往中说话有诚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经过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注疏】
子夏曰:“贤贤易色,(孔曰:“子夏,弟子卜商也。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孔曰:“尽忠节,不爱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疏 “子夏曰”至“学矣”。O正义曰:此章论生知①美行②之事。“贤贤易色”者,上“贤”,谓好尚之也;下“贤”,谓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女有姿色,男子悦之,故经传之文通谓女人为色。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④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故曰“贤贤易色”也。“事父母,能竭其力”者,谓小孝也。言为子事父,虽未能不匮,但竭尽其力,服其勤劳也。“事君,能致其身”者,言为臣事君,虽未能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但致尽忠节,不爱其身,若童汪踦⑤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者,谓与朋友结交,虽不能切磋琢磨,但言约而每有信也。“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者,言人生知行此四事,虽曰未尝从师伏膺⑥学问,然此为人行之美矣,虽学亦不是过⑦,故吾必谓之学矣。注“孔曰:子爱,弟子ト商”。O正义曰:案《史记·仲尼弟子传》云:“ト商字子夏,卫人也。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既没,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我查】
①生知:谓不学而知止。“生而知之者,上也”
②美行:高尚的操行。
③好尚:喜好,崇尚
④改易:改动,更换
⑤汪踦:人名,小孩童大英雄
⑥伏膺:
伏,通“服”,服从,
鹰,接受
⑦虽学亦不是过:❓
【我转】
色,人的本性,贤贤易色,是反人性,能够做到反人性,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神仙,就是学习来的。
即便不承认学了,说是环境造就,耳濡目染,也是自己接收了,其实就是学习来了。
(反过来,作恶的人是不是也是后天学习来的呢?慢慢思考中。)
【我思】
性本恶学成善?性本善学成恶?
本无善无恶?本善恶皆存?
【我感】
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
(我译:
人大多是好美色,不喜好贤德,能改掉过度喜好美色的心,用来崇尚贤德,那就是善了。)
如果做到这样,没有学习的仪式,也一定是学了,不然是生而知之的圣人。
只是这学习的过程也许主动多一些,也许被动多一些
当处于的环境多“好色”,自己内心有不安,努力感悟内心,积极主动去找寻圣贤书学习,或者找寻高尚人群现实中学习,去明自己的明德,帮助自己掌控“人性”,“色”不过度。
这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
当自己正好处于的环境人群,是色有度,友有信,忠于君,更是竭力事双亲,
自己受了熏陶,自然而然学来了,成为自己身上的高尚品质,也就是看上去被动多一些而已。其实也是学了。
这样一来,显露出“里仁为美”的重要。
也想到“仁”不单单是指人,也可以是书籍。只是这书籍也是人所编著,那编著的作者的心是不是仁,书籍也就分了“好坏优劣”。
回到根本还是人啊。这也是人所特有的。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