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庄子·人世间》(1)

学习《庄子·人世间》(1)

作者: 映月池上 | 来源:发表于2023-12-04 21:54 被阅读0次

在未深刻了解道家思想时,都觉得道家人物不识人间烟火般,如同其所宣扬的思想一样虚无缥缈,难以琢磨,难以与世俗接轨。

庄子的《人世间》篇,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与社会为主题而进行寓言,思想以前面三章的内容为铺垫。整篇下来,主要为阐明一个庄子提出“心斋”概念,而此“心斋”的作用,恰好就是为了教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故事开始:

颜回拜见孔子,向他辞行。

孔子说:“要到哪里去呢?”

颜回说:“将到卫国去。”

孔子说:“去做什么?”

颜回说:“我听闻卫国的君主,他年壮气盛,行为独断专权。他轻率地处理国事,而看不见自己的过错;他轻率地用兵而不爱惜百姓的生命,以国事的名义使死去的人填满了山泽,有如蕉之枕藉不可胜计,百姓真是无路可走了。我曾听先生说过:‘安定的国家可以离开,危乱的国家应前往救助,就像医生的门前有很多病人一样。’我愿照先生所说的去想想办法,也许这个国家还有救吧!”

孔子说:"唉!你去了怕是要遭受刑戮啊!道是不能混杂的,混杂了就多事,多事就会受干扰,干扰就引起忧虑,忧虑时再自救也来不及了。古时的‘至人’,先充实自己而后才去扶助别人。如果自己还未立稳,哪有余暇去纠正暴君的行为呢?”

"况且你知道'德'之所以过分和"智"之所以外露的原因吗?‘德’的过分是由于好名,‘智’的外露是由于争胜。‘名’这东西,是人们相互倾轧的原因;‘智’这东西,是人们相互争斗的器具。这两者都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于世的。"

"而且一个人德性纯厚、守信诚实,但未必能使别人了解,即使不和别人争名,也未必能达到别人的心意。如果强行用仁义规范的言论在暴君面前陈述,这样将被认为是以人之恶来炫耀自己的美德,这样将被认为是害人。害别人的人,别人必定会反过来害他。你恐怕要被人害了。况且,如果卫君喜欢贤人而厌恶不肖之人,何必用你去显示有异于人呢?除非你不向他谏诤,否则卫君一定钻你言论的空子而争取同你辩论的胜利。那时你的眼睛将会眩惑不清,面色平和下来,口里只顾得营救自己,卑恭的面容将会显露出来,内心也就顺着他了。这是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叫作越救越糟。开始时就依从他,以后会没完没了,如果他不信忠厚之言的谏诤,你必定会死在暴君的面前了!"

"从前夏桀杀关龙逢,商纣杀王子比干,都是因为他们修身蓄德,以臣下的身份去关爱人君的民众,以臣下的身份拂逆了在上的君主的心意,所以他们的君主因他们修身养德而排挤他们。这就是好名的结果。从前尧攻打从、枝,胥敖三国。禹攻打有扈,使这些国家成为废墟,人成了厉鬼,国君被杀戮。这都是他们用兵不断、贪利不己所造成的,这都是因为求名贪利。你没有听说过吗?名利之心,有时连圣人都克制不了,何况你呢!虽然这样,你必定有你的想法,且说给我听听!”

颜回说:“我外表端肃而内心谦虚,勤勉行事而心志专一,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唉!怎么可以呢!卫君骄盛之气充满于内而张扬于外,喜怒变化不定,平常人都不敢违逆他,因而他压抑别人对他的劝谏,以求自己内心的畅快。这种人每天用小德渐渐感化都不成,何况用大德来规劝呢!他必定固执不化,即使表面附和而内心并不采纳,你用的办法怎么可行呢!”

颜回说:“那么我内心正直而外表恭顺,引用成说上比古人。所谓内心正直,就是和自然同类,就知道人君和我,都是天地生的,这样我哪里会祈求别人称赞自己说的话为善,又哪里会管别人的指责为不善呢?像这样,人们便会说我有赤子之心,这就叫作与自然同类。所谓外表恭顺,是和一般人同样。上朝擎笏跪拜,鞠躬行礼,这是做人臣的礼节。别人都这样做,我敢不这样做吗?做大家都做的事,别人也就不会指责我了,这就叫作和世人同类。所谓引用成说上比古人,是和古人同类。所说的虽然是古人的教诲,其实是指责人君的过失,这种做法是古时就有的,并不是我创造的。像这样,言语虽直率但不会招祸,这就叫作与古人同类。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唉!怎么可以呢!纠正人君的方法太多而不妥当。这些方法虽然浅陋,但也不会获罪于卫君。然而,只不过如此而已,怎么没够感化他呢!你太执着自己的成见了。”

颜回说:“我没我更好的办法了,请问先生的高见?”

孔子说:“你先斋戒,我再告诉你。你有诚心去做事,哪里有这么容易呢?如果认为容易,那就不合自然之理了。”

颜回说:“我家贫穷,我不饮酒、不吃荤已经好几个月了。这样子,可以算是斋戒吗?”

孔子说:“你这是祭祀的斋戒,不是心斋。”

颜回说:“请问什么是心斋?”

孔子说:“你心志专一,不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听,进一步不用心去听而用气去感应。耳的作用止于聆听外物,心的作用止于与外物结合。气这东西,是虚空而能容纳万物的。只有达到空明的虚境才能容纳道的聚集。这种虚境,就是心斋。”

颜回说:"我没有听到心斋这个道理的时候,实在感到我自身的存在;听到心斋这个道理后,就觉得未曾有我自身存在了,这可以叫作达到虚境吗?"

孔子说:"心斋的道理已尽于此。我告诉你!你进入卫国这樊笼中不要为名位而动心,他们能接受你的话就说,不能接受就不说。不走门路去营求,安心于一,了无二念,待人接物一切都不得已而为之,就差不多了。"

"人不走路容易,走路不留行迹难。为人的欲望所驱使则容易作伪,为自然所驱使就难以作伪。听说过有翅膀才能飞,没有听说过没有翅膀而能飞的;听说过用心智去求得知识,没听说过不用心智而求得知识的。观照那个空明的心境,空明的心境就会生出光明,吉祥善福止在宁静之心。如果心境不能宁静,这就叫作形坐而心驰。使耳目感觉向内通达而排除心机智识,这样连鬼神也将会来依附,何况人呢!这样万物都可以感化,这是禹、舜处世的关键,也是伏羲、几蘧行为的准则,何况普通人呢!"

相关文章

  • 每日学习:庄子·人世间

    内篇·人间世 译注 作者:庄子及门徒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 焉?”曰:“回...

  • 读庄子内篇.人世间1

    今天读庄子的内篇.人世间。用心去感悟庄子教我们怎么去做人。《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

  • 庄子諵譁-人世间(1)

    人间世这个名词,也是庄子提出来的。《逍遥游》过了,是《齐物论》,因为《逍遥游》是解脱,真得了解脱,才能够达到形而上...

  • 庄子《人世间》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译文:既然这件事无可奈何,就当成命里注定,安然接受好了。 感悟: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

  • 李宝臣国学墨迹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少。《庄子·人世间》

  • 读《庄子-人世间》

    人们在比较过程中完成认知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要经常性地对朋友、家人、同事表示出自己是个好人,道德比别人高,干活比...

  • 庄子.人世间9

    今读庄子.人世间第二部分。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子女孝养双亲是...

  • 庄子.人世间11

    庄子.人世间第三部分心得 这部分内容我读了三遍,第一遍没懂,第二遍没懂,第三遍悟了一点。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 读《梁冬说庄子“人世间”》1

    近期发现梁老师和很多年前在凤凰卫视上看到的那个主持人,以及后来入主百度的VP很不一样。变得好沉稳,很有内涵,很厉害...

  • 成语典故|以火救火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事情非但得不到遏制,其势反而得到助长。 成语出处: 战国·庄子《庄子·人世间》:“是以火救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庄子·人世间》(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ur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