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上大学那会,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电视电影也看得少,游戏也不玩,经常去图书馆,一泡就是一天,看了很多书,也是在那时候接触到周国平的。
记得那是厚厚的几本《周国平文集》,还抄了几个笔记本,都是书里的名言警句,毕业后辗转多个城市,留在我记忆里的只言片语早就遗失了,可是却记住了这样一个作者,和他的思想,时不时会浮现在脑海里,直到我遇见他的下一本书,曾经的回忆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本书就是《当你学会独处》。

书中还是一如既往地深刻,金句频出,一如从前,我每翻到一页都会停下来思考,然后再看下去,于是看书的进度慢了,但是感动和体会随着我阅历的加深,我理解地更深入了。
全书分为《我更愿意做我自己》、《和命运结伴而行》、《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做一个终身读者》、《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以及《记住回家的路》等六个章节,围绕着这些主题,作者侃侃而谈,深入浅出又毫不吝啬地分享他的人生智慧。
我知道有些人很烦看这类型的书,觉得道理懂得再多,也过不好这一生,我却并不这么觉得,看周国平的书,让我明白,他并没有要求或者指出你必须要有所改变,他只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去引发人们内心的思考,只要你愿意去想,哪怕并不做什么,思考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改变,只有想了之后,你才会知晓自己的不足之处,虽然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想如果有文章能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从内到外,或深刻反省,或浅显愣神,都是一件好事情。而这一切都需要你在独处之时完成。

我曾经就特别喜欢热闹,我害怕孤独,而孤独在曾经的自己看来就等于独处,别让我一个人呆着,我需要在人群中,在热闹的市区,在灯红酒绿的地方,大肆宣泄情绪。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喜欢独处了,一个更自在,我能体会到周国平老师所说的独处的充实,我感受到真实的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在人前欢乐跳脱,无忧无虑的样子。
只是我好像又走进了另一个误区,我特别担心人们喜欢的是那个热闹欢脱的我,而不是这个理智清醒的甚至有些冷血无情的我,我把自己隐藏起来的部分,在独处之时尽量去释放,以免在人前会不经意泄露这个秘密。
我把她们藏在眼神里,写在文字里,唱在歌曲里,我害怕别人会因为真实的我不够快乐就离我而去,终于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共鸣。

就像周国平老师说的丰富的安静,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暴涨的生命里需要向外突围,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终究会回归于安静,一种丰富的安静,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愿你我都能找到这样一份安静。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