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中国是人情社会,西方是契约社会”,为什么中西方社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个问题很难解释得清楚,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本书,我才茅塞顿开。
这本书就是《乡土中国》,它的作者是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这本书出版于1947年,距今已有七十余年了,可即便是今天再来读这本书,也并不会觉得过时。《中国文化30讲》的主理人许纪霖老师说过:“你懂得了乡村,就懂得了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在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到底是什么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费老的这本小册子围绕着上述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
概括来讲,乡土社会有两大特性,一是以土地为生的人高度依赖土地,他们世代定居在一个村子,不太会有变动。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也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二是正由于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强调对规矩的遵从。
这本书虽然叫《乡土中国》,但内容并不局限于讲中国的乡土社会,从这本书中处处可以看到中外比较文化的影子。费孝通最擅长用中西对比的方式来把一个概念说清楚,学贯中西恰恰是他的优势所在。
在讲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时,费老先从西方社会结构的格局入手,他说:“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简言之,西方社会主张人人平等,不分差等,费老称之为“团体社会”。
然而,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却与之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什么叫作“差序格局”呢?书中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你看,用比喻的方式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让读者一下子就理解了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这就是大师的高明之处。“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是费孝通的首创,在我看来,这也是全书最为经典的内容,它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还在被中外学者广泛引用。
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的社会网络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建立起一个个同心圆,每个同心圆跟圆心的距离不同,代表他人与自我的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在这个同心圆里,最内圈的是自己核心的关系,是我们的家人,这些都是我们最信任的人,再推出去是较为亲近的亲戚朋友,再往外,可能就是一些泛泛之交,而且越是外圈,关系就越淡薄。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同心圆是完全一样的,但不同的同心圆又可以相互交叉。比如在你的第二层关系可能是别人的第三层关系。
归根结底,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根植的土壤不同。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是最考究人伦的,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简言之,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儒家文化里,无论是亲亲、尊尊、长长,还是君臣、父子、远近、亲疏都讲求“不失其伦”。墨家提出“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被孟子骂作是无父无君。
西方的团体格局受宗教观念的影响极深,西方社会信仰上帝,宗教的教义里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是每个人在神的面前是平等的,二是神对每个人是公道的。在西方社会,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团体超于个人而存在,团体之于个人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
差序格局的伸缩能力
“差序格局”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一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系统。
差序格局的伸缩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差序格局”中,公与私其实是相对而言的。儒家文化有一条重要的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线,就是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当他牺牲国家为自己的家庭谋利益时,他是为了家庭的公。所以,在差序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说到这,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王子犯法不一定与庶民同罪,那是因为在这种差序社会里,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采用什么标准。都说“熟人好办事”,因为熟人是属于同心圆的圈内人,就比搭不上边的陌生人要更能说上话,因此办成事的几率就会高一些。
另一方面,在“差序格局”中,决定关系网大小的因素,在于关系网中那个核心人物的地位高低。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大观园里,住着各式各样的亲戚,有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除了这两位关系近些的表亲外,还有薛宝钗的堂妹薛宝琴,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等等也都借着各种关系住进了大观园。可是当贾府抄家没落之后,树倒猢狲散,大家各自奔前程了。可见,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是能伸能缩的。
这就提示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关系网强大起来,首先自己得强大。其次,要有意识地加入到高能的圈子,成为强大网络中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而且极具伸缩能力,这种格局的大小取决于中心人物的社会影响。我们今天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喜欢找熟人、拉关系,而且时常公私不分,都根源于这种最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搞清楚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有人说,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读《乡土中国》就是这样一种体验,让我们更能接近中国传统社会的本源。因此,我也强烈推荐大家亲自读一读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