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否有消极作用?毕竟引领时代潮流的,是一些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正是这些人,对推动社会进步,作用更为明显,社会要发展,也需要这样一些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尼采icon的权力意志、超人说,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但要知道,中庸之道,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让自己更具包容心,能“动心忍性”,能更加轻松自然面对这个现实社会,处理好社会事务。
至于对于个人内心,更有一种守己的中庸之道,即“不动心”,始终坚守、禀持一条理想与信会而不动摇,即使这理想与信念高于同时代绝大多数人,使自己属于智者、贤者之列。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人是有心也有情的动物,喜怒哀乐之七情六欲,不可能不有,无则如槁木死灰、山川草木;有,也就不可能不发,只是要“发而皆中节”。
如何“发而皆中节”?就是该喜时就喜、当怒时就怒、应哭时也哭,只是注意不沉溺耽着、执著于其中,始终有节有制,适可而止。这是就个人因外部事而生的情而言。
就个人心内事而求理而言,则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有自己的原则、底线。
如何调节情与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那就是“发乎情,止乎礼”;就是“内方而外圆”。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中和”,就是《尚书》所说的:“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不有心作善,不有心作恶,不偏于一方,有意而为,而是一任自然之道,比如,看到虎吃羊,觉得羊可怜,就帮羊赶走虎,这就是有心为善,而对于虎来说,就是作恶、让它无食可吃、饿肚子了。
“生生之谓易”、“天之大德谓生”、“上天有好生之德”,最大的道、德,就是不挡万物的生路,让它们各能成就,至于它们能否成就,则是它们自己的事、看它们自己的本事了,外人无须也不得人为干预,一人为干预,则偏于一方,是有心作善,也是有意作恶了。“诸善冲突”时,于己,择最善而取;于人,不存在冲突,因为与你无关,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所以任其自然,“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自有天意,让其或繁盛或倾覆。
之所以有善有恶,只因你的需要而起,与你利益相关,除此之外,善恶还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刀是善的?还是恶的?只看它用来做什么!草是善的?还是恶的?只在它于你当下所求的是否有碍?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个分别?”,所以,周敦颐不除窗前草;草碍了花的生长,而徐侃要的是花,所以徐侃锄花中草。
有人说,自然界,万物万事通体关联,虽然它当下与我无关,无所谓善恶,但它危害了此一物,此一物将来又会通过彼一物,进而危害到我的利益,所以,它当然就是有善有恶的了,既然有善有恶,那么我岂能等闲视之、不予干预?
这就又要回到“中和”了,所谓“中和”,实质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各行各道。
自然世界事务,自有天道、地道,自有自然的竞争、生存法则去裁判,何必你人为干预?你人为干预,违反自然之道,或许当时初心是好的,但时间终会让你知道,你这其实是在作恶,马克思说“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却可能遭到报复”,所以,自然的事,就交给自然处理就是了,不要想着人为干预,人为改造,当然也更不能人为破坏。
至于人类社会内部事务,情况就复杂些,因为它既要受人道制约、也还受天道、自然之道这多种制约,“致中和”,就难多了,但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守法律红线、遵道德底线就可以了,如果违背了这两红线、底线,该制裁的就要制裁,该谴责就必须谴责,尽了自己的心、尽了自己的能力、尽了自己工作职责就好,超过职责、能力范围的,则也爱莫能助,也无须愧疚难过了,看开些,那就是“各人的命”,命中有此遇此难,那只能他自己承担承受了,那他自己想开些,“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