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6-8篇

作者: 宁静__致远_ | 来源:发表于2022-02-23 14:06 被阅读0次

欲停置家中喻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 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旁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 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 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 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说清净。 或有知者,即语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 使缺落。汶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 ”犯戒者言:“苟须忏 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遂便破戒,多作不善,尔乃顿 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一子。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现实中不会有人为了送葬方便而再搭上一个孩子,但会有很多人因为做错事后破罐子破摔而错上加错甚至自我放弃,这主要是不想面对犯错后的惩罚,于是选择逃避。但不论选择做鸵鸟装做没做过,还是远遁天涯,总避不过良知的眼睛,与其内心不安,何如痛快承认?孔子也说“过而勿惮改”,毕竟世人没有不犯错的人。

认人为兄喻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 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 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 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则称非 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 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犹彼外道,闻佛善语,盗窃而用,以为己有。乃至旁人教 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为利养故,取彼佛语, 众生,而无实事,云何修行?”犹向愚人,为得财故, 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此亦如是。

山羌偷官库衣喻 过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 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羌答言: “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著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 之,应在手者,著于脚上,应在腰者,返著头上。王见贼已, 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 应当解著,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 得,非汝旧物。” 借以为譬:王者如佛,宝藏如法。愚痴羌者犹如外道, 窃听佛法,著己法中,以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乱 上下,不知法相。如彼山羌,得王宝衣,不识次第,颠倒而 著,亦复如是。

这两篇都是对外道窃取佛教教义,但不得其本,且不遵从修行的故事。读来便有疑惑,为什么对外道如此的反感,共学了7篇,其中便有4篇涉及,在当时佛教受到了怎样的盗版才会如此的急于辩清?

搜索了下,百喻经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公元479年)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而佛陀涅槃于公元前五六世纪,自之后,佛教几次分化,百喻经成书时,为佛陀涅槃900年左右,那时已有很多支,同时还有印度教等,如此,应是各支各执一词,伽斯那为正本清源,才会成此书,以传播佛陀本义。

圣人悟道后,会把自己所悟传播世人,佛陀有十大弟子,孔子有72高徒,王阳明也门人众多,只是圣人逝去后,教义在传播中渐渐失了本义,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毕竟圣人几千年才一遇,而门徒就悟性各一了。如此,我们后人,要学还是学习圣人所言吧,以免走偏。

网上搜到此段:

佛陀涅槃后约500年,大乘中观派兴起。此派创始人龙树,阐发“空”、“中道”和“二谛”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继续弘扬龙树的学说,使大乘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以后还有清辨和佛护、月称等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中观的思想,形成自续派和应成派。同时,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仍继续发展。    佛陀涅槃后约900年,瑜伽行派兴起。此派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无著原是说一切有部僧人,因对说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阐发大乘教义。其弟世亲,原是说一切有部学者,后从无著改宗大乘,称“千部论师”。无著、世亲弘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此后传承主要有难陀、安慧、陈那、护法4家,护法之后还有戒贤、亲光等。    7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在南亚次大陆消失。

相关文章

  • 百喻经6-8篇

    欲停置家中喻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 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旁人见已,而语之言:“...

  • 同读《百喻经》第三天(6-8篇)

    第六篇: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人人都会范,知道犯错之后是勇猛的改错还是轻渺渺的原谅自己?看了...

  • 百喻经

    《百喻经》曾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

  • 《百喻经》

    从前有个愚笨的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招待他吃饭,他嫌菜肴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些盐。加盐后菜肴变得味美,...

  • 《百喻经》

    《奴守门喻》 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知道变通。做事情时候,更是要能洞悉原委真相,把握根本症结所在,入场才能对...

  • 《百喻经》

    《二子分财喻》 我们知道这位大臣的两个儿子的确笨得可以,他们竟然为了把财产分得平均,听从愚蠢老人的意见,把所有的瓮...

  • 《百喻经》

    譬如有蛇,尾与头言:“我应在前。”头语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尔?”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走。放尾在前,即堕火...

  • 《百喻经》水火喻

    (二五)水火喻 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灌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

  • 争来争去,互不相让,这是夫妻相处的大忌

    这是《百喻经》里边的一个小故事,很好玩。 《百喻经》,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传入我国。称其“百喻”,就是指有一百...

  • 百喻经9-11篇

    叹父德行喻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念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喻经6-8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xo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