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无论其题材如何,一定是要反应现实的。
何夕在1999年所写下的《伤心者》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它没有酷炫的机器人大战,没有外星种族入侵之下人类的绝地反击,没有让人不明觉厉的名词。它有的只是对那个时代的描写,对那个时代里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数学系硕士的描写。
毫无疑问的何夕是一个天才,但是同他才华横溢的大脑不同,他外表平凡,甚至年纪轻轻就像个老头一般,别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猥琐二字。就像大多数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他从小成绩优异,一直是他母亲的骄傲。等到了大学,因为年少轻狂与内心的固执,更是因为兴趣,他在大学里选择了“数学”这条对于他来说的不归之路。
在这里,他邂逅了一位如同精灵般的女孩,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宿命——微连续理论,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
这个女孩就是江雪,一个丝毫不嫌弃何夕猥琐外表与家庭情况的女孩。她第一眼就被何夕那仿佛蕴含了整个宇宙的眸子所吸引,两个人坠入了爱河。这是一个好女孩,同木讷内向的何夕不同,她开朗大方,拥有众多追求者,而且知道维护何夕那脆弱敏感的自尊。这个女孩就好像从童话中飞出的精灵一般,给何夕黑白的生活染上了色彩,可是也给他带来了烦恼。
在这里要介绍一下何夕的家庭情况,他出身于单亲家庭,由妈妈抚养长大,日子过得虽然清苦,倒也快乐。但是大下岗残酷打击了这个家庭,何夕母亲二十七年的工龄只用了25380元就买断了,平均一年九百四,他们一下就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后来何夕的妈妈开了家小杂货铺才勉强维持生计,直到何夕遇到了江雪……
大学里有过谈恋爱经验的男同志们应该都知道谈恋爱是一件相当花钱的事情。无论是外出约会还是时不时的买一些小礼物,这些对于何夕来说都太贵了。
按照我们普通人的做法,这个时候肯定要做一些兼职赚钱,或者选修一些比较热门的专业为未来做准备。可是何夕不同,因为他的心里除了江雪之外,还有另外一样东西——微连续理论。
对于何夕来说,这是黑暗中的曙光,也是无法摆脱的梦魇。他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到这个数学理论上面,孜孜不倦的努力。但问题只有一个——这东西没有用……何夕的导师看到这个理论的一瞬间就知道这何夕的这个纯理论的东西就是一个数学的游戏,很漂亮很优美,可是,没有用。说的再直白一点,他无法创造任何经济效益。可是,何夕着迷了,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完成它,这或许就是他的宿命。
这是书里写出的理由,还有没写的。我想,还有一个原因或许就是孤高的何夕不想向这个时代妥协吧。
不想向这个把科协的讲演厅改成旱冰场的世界妥协……
不想向这个出版商坑蒙拐骗向他多收出版费的时代妥协……
不想向这个导师不做研究为了金钱帮别人捉刀考研材料的时代妥协……
可是不想妥协又能怎样?在时代的大潮前,妄图阻挡他的人只会被拍的粉碎。
江雪用别人的钱去了国外,何夕知道会失去她,时间是最强大的武器,它可以泯灭一切山盟海誓,可是却没有勇气拦住她……他知道自己给不了她什么,于是选择了放手。
果不其然,他失去了江雪。这很正常,毕竟陪她快乐的不是何夕,陪她悲伤的不是何夕。陪她的那个人不是何夕……
那么最后他剩下的就只有微连续理论了……他完成了它,然后用母亲买断工龄的钱出版了它,想着寻找那个识马的伯乐。但这最后的妄想也实现不了了,他的书无人问津,大家都忙着赚钱,这么一本谁也看不懂的书什么用也没有。
终于,何夕疯了。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么何夕的坚持对于历史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
可是,故事没有结束,这本书在一百五十年之后被一名物理学家所发现,并且借助微连续理论成功的解出了大统一理论。
而何夕的故事正是这位物理学家通过由大统一理论为理论基础所制造的机器得知的。光子跨越了一百五十年的光阴来到了未来,让世界知道了何夕,知道了他的故事。
这就是《伤心者》的故事,这就是何夕的故事,可是这又不仅仅是何夕的故事。
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
数学家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
公元1860年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年后应用量子力学。
数学J.H莱姆伯脱,高斯,黎曼,罗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毫无用处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