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读写营第五期——古风文的写作课第二课上,我们敬爱的九思老师在群里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许多古风文的知识。( 我这人比较懒,上到第二节课才做复盘,希望不要被老师批评啊。)
这节课,九思老师重点讲了古风文的语言表达问题。
开头老师借用金老在《金庸作品集》的序言,给我们举例引证。艺术表达有很多形式,作曲家要表现一种情绪,用钢琴、小提琴、交响乐等都可以;画家要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油画、水彩、水墨或者漫画的形式也都行;而小说也是艺术的一种,写之前你可以选择用什么形式,但一旦决定写古风,那就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语言表达方式。
老师强调,合适的语言表达,能给读者带来非常好的代入感。所以,我们在古风文的创作中追求语言神似,这是为了避免“乱入”,也是为了尊重由经典在时间长廊上所搭建的价值平台。因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特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物华风貌,时代烙印是文学创作如影随形的基因序列。
老师还提到了一个让我有所触动的词——出戏。
她说,“试想一下,当我们读着一篇描写唐代的古风文,却发现人物穿着明朝的冠冕、礼服,梳着一条清代的辫子,走在大马路上,说今天我要去礼部上班,如果不是玄幻穿越类,你们会不会觉得很出戏?”
是啊,小说是一门艺术,我们写小说,就是想让读者(观众)看到一出优美的作品,而如果作品本身,漏洞百出,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想起自己以前写文,都是评着记忆或影视中的情节,随便就写下了。没有深究它是否与所在的朝代相吻合,比如某种官职可能该朝并不存在,某些饮食习惯也不是当时所有的。
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对历史朝代的基本特征有个大致了解。九思老师在此也给了我们一些亲切的建议。
首先,不断扩大自己的基础词汇量。古文的基础词汇量是写好古风文的前提。古风文的词汇多取材自古代文献和典籍,可以多看诗经、楚辞、汉赋、文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以增加基础词汇量。
其次,了解今古语法差别。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句子成分一样,都有“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但古代汉语的语句排序不同于现代汉语,文言有一些特殊句式。比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再次,关注古语的修辞手法。古语中常用典故、对仗、夹带、隐喻、反复等等。其中,对典故的运用在古风文中运用较多,这种“掉书袋”式的典故化用,我给它取名“旧瓶装新酒”。比如写两人依依惜别,可以用“折杨柳”;形容知音相惜,可以用“高山流水”;描述才子文笔精妙,可以用“欺李杜”;写善作决断的良臣,可以用“房谋杜断”,形容夫妻恩爱,可以用“比翼鸟”,写辞官隐居,可以用“东山高卧”。总之,这些典故会使文章更有古风质感,给人以拍案惊奇的阅读体验。
看到这里,我不禁心里一阵感慨:果然,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要创造出优秀的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推敲,受得住岁月的打磨,它所需要拥有的知识底蕴就不是简单的。我不禁为自己打下一个问号:自己有这心情和耐心钻到古风文里面去吗?不敢明确回答呢。
不过,中途退缩也不是自己的个性。开了头,还是认真去尝试吧。不强迫自己,但也别轻易放弃。先努力做,以后的再说以后,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住了。跟着热心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向前进吧。
何况,老师还给我们透露一招,感到太复杂不好驾驭时,可以尝试架空历史。这算是一条巧计,但不建议经常用。
课上,老师还详细地跟我们探讨了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
古人大多数情况都是“文言不一”。这里所说的“文”是指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最早的书写的材料非常有限,不外乎是龟甲、象牙、丝帛以及竹简木牍等,这些东西要么贵重,要么重。所以只能力求简练。能用一个字表达的,绝不会用两个字。
像秦始皇每天批阅一石奏章,换算过来就是120斤。《汉书》记载:汉武帝时,东方朔给朝廷写了一封自荐信,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运到宫殿。想想都头疼。
老师说的这例子让我眼前一亮。自己一直来喜欢汉字,但却说不出一个明确的点。以前大概看过几篇比较汉字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语言的文章,也只是模糊记得说我们的用字少,表达意义多,按效率来说也无愧于第一,其他的点记不住了。今天听老师的课,却从远古的龟甲木简重量之说中得到印证,感觉自己对汉字的热爱今后更有重量感了。
讲课中,九思老师还借用一份第一课的作业,做出改动后给我们直观地看语言的对比。
学生原文——【梅如珑,玉关守卫总兵大人的爱女。年仅十岁,随父亲母亲前来玉关驻守边关要塞。梅如珑从小聪明伶俐,玉肌雪肤,招人喜欢。诗经诗歌,过目不忘,出口即诵。梅父捻着胡须“可惜,是个女儿身,如果习武更佳,比你几个哥哥弟弟强啊。”】
九思老师修改后——【身着对襟红袄配水雾绿草百褶裙的小女孩缓缓走近,正是玉关守卫总兵大人的爱女梅如珑。她自外傅之年便随父来到玉关,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其才情之高,远胜其长兄幼弟。父亲对爱女亦青眼有加,时常捻须喟叹,“只可惜了这女儿身,若能习武从文,定能光宗耀祖,显亲扬名。”】
哦豁!经过老师妙笔生花的手,古风的韵味更浓了。这也加深了我们对古风文的喜爱。
九思老师还列举了好几篇不同朝代的文段,给我们从时间纵轴上理解从古到今文字表达的变化。因篇幅问题就不在这列举了,但看得出老师的用心。不知道她为准备这些材料花费了多少自己可以换来财富的时间,却只为了免费给我们这帮古风小白讲课。在此还是有必要向辛苦备课的九思老师深深鞠个躬。
最后,九思老师给我们提重点。
写作时大可不必完全照搬照抄这些各朝的语言表达方式,只需在语境与对白上尽量神似,再加入自己的语言风格即可,这样既能增强古风文的可信度和魅力值,也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用鲁迅的话说,这叫拿来主义。一句话,遵守规则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与时俱进也不意味着放弃传统。最重要的还是找到一种不让人出戏的语感。寻找这种古风语感,需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再次感谢辛苦的离九思老师!
( 写在篇后:这次作业不是一般般的难啊,很烧脑筋的哈……
【布置作业】:用上用典、对仗、夹带、隐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或是模仿明清白话小说风格,新创作一段古风小说,或改写上节课的作业。截止时间依然是周六23:5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