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自己是“强迫性人格”的刺猬。
现如今自己慢慢地学会改变。
学会接受不完美
对批评非常敏感,所以比较注重细节,这是一种逃避现象。
强迫自己的时候,并不会感到痛苦,只会感觉是在做正确的事。
当自己对别人的行为指指点点的时候,这正是自己追求完美的体现。
这个时候自己一定不要完全被拿捏,好的意见,咱们就改,没必要的事,自己完全可以忽略。
放过自己,同时也是放过别人。
如果自己只看到了他人的控制欲与固执,自己可能会忽视他的付出和善意。
认真感受自己及他人内心的善意会改善自己的心情,理解身边内心的焦虑与恐惧,也会对亲密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沟通的艺术”对每一个人非常重要,因此与丈夫、家人、孩子、同事、身旁的人沟通的首要原则是:
避免冲动。
不乱于谁沟通的时候,要谨记三个关键词:倾听、直接、正向。
倾听指听他人的想法,觉察与谈话者的感受,做一个倾听者,质检了解他的需求,并积极友好地与他共情。
共情不是完全的接纳,而是接纳当事者的情绪需求。
直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或疑问,积极正向地表达各自的想法。
少一些质问,多一些关心,久而久之,他就会变得更善于表达自我了。
一些人总想把事情做的尽善尽美,貌似在要求孩子或者丈夫也要做得尽善尽美,其实这是不可取的。
先完成,再完美。
但是在现实中自己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几个人再怎么努力,人生都是不完美的,是自己的焦虑、压力在作祟,过分控制细枝末节,导致自己失去了更美好更值得珍惜的东西。
让内心的规则松动一点,大胆拥抱真实的爱情,生活会有不一样的轻松体验。
越亲密,越不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自己和婆婆吵架,刘宇总是面无表情在一边看着,甚至直接逃离现场。
刘宇爱王伊吗?是爱的。他的内心很矛盾,也希望成为妻子的依靠。但是他害怕被伤害被抛弃。
所以遇到问题时,只能通过冷漠和逃离来回避痛苦。
他想通过拒绝亲密来切断自己的爱,以免留给别人伤害自己的机会。
这类人其实是非常渴望亲密关系的。
“自尊心很强却没有自信”,是回避型人格的真实写照。
他们有意无意地在自己和对方之间铸造一堵墙,好让自己免于承受关系中的痛苦。
自卑且敏感的他们会不断地把自己身边的人推开。
这导致他们的伴侣因为屡屡被忽视,甚至被拒绝而选择离开。
与头在沙中的鸵鸟相处
与回避型人格相恋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力不从心”。
他们对你有着珍重的情谊,但又总把你拒于千里之外。让你无法靠近,变得沮丧迷茫。
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常常让伴侣感觉是在故意制造距离,这种分裂式的爱,让你疑惑疲惫。
回避型人格内心有一扇不能示人的门——他认为自己是不完美的,是没有吸引力的,是不配得到爱的。
为了和你在一起,他紧紧地锁住了这扇门,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理想”的人,随着相处的深入,你本以为他的心之门在渐渐打开,可现实是他的内心越锁越紧。
坚信自己被隐藏起来的真实不配得到你的爱,害怕不完美的自己被你发现。
与其被你抛弃,不如自己先逃离。
回避型人格经常压抑自己的感情,不敢敞开心扉去体会喜怒哀乐。
他们对别人的意见非常敏感,所以倾向于保持距离,但对自己信任的人又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面对冲突,他们会本能的逃避,这种退缩的行为会进一步导致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足,对批评更加敏感。
研究表明,父母的退缩行为,如得过且过、害怕冲突、处理冲突的技能不足,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使孩子将退缩行为当做自我保护的重要策略。
另外,如果孩子早期的感情需求被忽视,孩子长期处于隐形人的状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对“看见”有强烈的需求。
表达愤怒的方式就是实施冷暴力。
回避型人格者不喜欢直接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一部分终其一生都没有叫过伴侣的名字。
很少关注对方穿了什么新衣服,剪了什么新发型,似乎看不见对方,就像当年他们的妈妈对待他们的态度。
回避型人格者内心充满了“被忽视”的愤怒,同时又在不自觉地忽视伴侣。
他们的撒手锏是“冷战”,不和对方说话,不给对方回应,好像对方根本不存在。
让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