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孔子说,我能讲夏朝的礼,但杞国的现状,不足以为我证明。我能讲殷商的礼,但宋国的现状,不能为我证明。
杞国,就是成语“杞人忧天”那个杞国,是夏的后代。商汤灭夏之后,把夏的遗民封在杞,就是杞国。因为杞国人是夏朝王室之后,所以保存有夏礼,孔子访求夏礼,专门到过杞国,访谈收集整理,所以大概能言之。但是,杞国人自己早已不是按夏礼作为文化礼仪来生活了。
宋国,是殷的后代,周灭殷,封纣王庶兄微子的后代于宋国。所以宋国人是殷商王室后裔。孔子也访求殷礼,能言之,但宋国也不是按殷礼来要求自己了。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为什么不能佐证呢?因为文献不足。这里的文献,是两件事。“文”,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文献,是典籍。“献”,则通“贤”,是贤人。文是文字材料,献是还按那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活人活材料。因为没有人那样去做,文字典籍也是死的,没有印证,没有体会,没有看到效果。也就无法证明。
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文”,典籍是太丰富了。“献”,按那标准来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的贤者呢,就很少了。讲论语的老师很多,但都当“国学知识”在讲,居高临下地臧否评说,旁征博引地学问展示。很少有如儒家教导的那样“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想,自己照着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