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才是家庭教育

这才是家庭教育

作者: 裴文峰 | 来源:发表于2018-01-28 17:45 被阅读47次

    本周在蚂蚁私塾阅读的书是《这才是心理学》,读完之后,对于如何定义一门科学,如何辨别某理论是否科学等,有了全新的认识。

    应用科学最大的用处在于有效指导我们的行为,或者说是预测性。

    A理论认为做了B行为和C行为,就一定会有D结果出现。然而D结果并没有出现,或者出现了E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A理论还不够科学。

    因为它不满足科学的两大基础前提——可被检验和可重复。

    这样来辨别的话,我们很多的常识都是有问题的,经不起推敲的,更别说检验了。

    比如以前一直认为人的大脑只开发了10%,有人至今还在谈有些人是左脑型还是右脑型,哪怕科学研究再怎么讲大脑是100%开发的,大脑是以联合的方式办公,没什么左脑型和右脑型,很多人依然不愿意更正。不然,形形色色的“大脑开发类课程”也不会大行其道,狂敛其财了。

    比如我们的很多常识本身都是自相矛盾的,“欲速则不达”和“时不我待”,“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根本谈不上科学,只适用于事后解释,不适合事前预测。

    出于对本书的敬意,斗胆写下了本文的题目《这才是家庭教育》,试图厘清家庭教育领域中一些被熟视无睹或者视而不见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家庭的事情

    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教育几乎全都落在了妈妈身上,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包括孩子的爸爸,在孩子教育上参与程度非常低,从下图中可窥见一斑。

    为什么爸爸们的参与度这么低?忙工作,忙挣钱,忙着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而打拼,即便是如此,参与度低的原因还是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没那么重要。更别说,很多爸爸们并不是忙着为家庭打拼,可能是忙着打游戏,可能是忙着约酒局,也可能是忙着离陪孩子远一点。孩子教育对他们来说,更是“没那么重要”。

    有专家指出,爸爸陪孩子的好处有很多 ——

    1.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2. 令孩子情绪稳定独立。

    3. 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强化性别认同。

    5. 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曾经有篇热文《世界正在偷偷惩罚“不陪孩子的父亲”》,标题就很可以说明情况了。

    除了“爸爸妈妈和孩子”,家庭中如有其它成员同住,也都是家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千万不可忽视。

    比如孩子的爷爷奶奶,比如另一个孩子。

    穷养和富养

    这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家庭教育中经常有这种相对的概念,比如圈养和放养。

    这组概念纠结的是,到底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物质生活条件,是该让孩子多吃苦,还是该让孩子多见识。

    信奉“孩子要穷养”的家长,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让孩子去吃苦;信奉“孩子要富养”的家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经历,多见识。

    而且,信奉不同观念的家长都能找出一些说服过自己的案例。

    孩子从小对于物质生活条件是没什么执念的,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和比较,都是父母加给孩子的,是想通过外在的物质来表达自己。但是,你稍微动一下脑子就会发现,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条件,孩子都可以长大成人,长成一个健康而完整的人。

    另外一个被绝大多数人无视,或者视而不见的,是孩子的精神成长,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也有人称之为“自我意识”。

    这是决定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皮囊以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对自己怎么评价,对周围的人怎么评价,对自己和周围的关系怎么评价,这些都取决于童年时期父母的养育方式。

    简单地说,精神成长上孩子需要“富养”,而在物质生活上,有什么就提供什么,不必刻意。

    家庭教育实验

    在家庭教育领域很少有人敢做实验,毕竟实验对象是孩子。

    “波尔加实验”是为数不多的,极其有名的家庭教育实验,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

    但是,家庭教育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做实验。提出假设,对照实验,验证假设,再做实验,再验证假设,如此循环,方能让家庭教育理论更加靠近科学。

    现如今很多的家庭教育理论,大部分都是建立在经验和假设上。那本著名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是作者以自己孩子的成长历程为依据来写的。

    家庭教育科学化的道路还是任重道远,我愿从我开始,尽绵薄之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才是家庭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dz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