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至
每一个人,都渴望被看见。
刘维佳的科幻小说《追寻》,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故事。小说中的“我”,不惜倾尽所有,背负罪孽,也想要寻找到自己的爱情、事业和朋友,渴望着一场心灵的慰藉。
出生在太空的“我”,为回到故土,获得地球永久居留权,不惜间接害死双亲,售卖家族的企业,只为筹资回到地球,并甘愿付出除生命以外的任何代价。对脉脉温情,以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渴望,是致命的诱惑。
可是,真的回到地球,“我”依然是孤独的。在一个小镇里,“我”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工人,并对周围的人,隐瞒自己来自太空的身份。“我”依然没有交到朋友,连喜欢的那个女孩,也只能日复一日,远远地看着。
为此,“我”暗自发誓,必须追寻下去。沉重的十字架,危险的仇恨,可怕的痛苦,乏味的现实,都不能阻止“我”继续追寻。“我”已没有退路,并为之付出无比惨痛的代价。“我”希望,能有人为“我”的不幸和痛苦而哭泣。
的确,这个小说并不正面。小说中的“我”,为追寻自己的幸福,太过不折手段。在道德评判之余,我们看到的,也是他灵魂的挣扎,彻骨的孤独,以及无尽的痛苦。或许,在一开始,他便选错了方法,以及道路。
几米曾说:“有一种人,总是不停地寻找,寻找几生几世,仍然单身一人。我知道,那人只是想拥有世界上最完美的东西,比如:心的安心温馨停泊处。”小说中的“我”,也正是渴望这一种完美的幸福。
但是,他的渴望,太过炙热与盲目,最终毁了自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一份执念,让《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也让小说中的“我”,一错再错,最终在漫长的黑夜中,没有尽头。
小说的“我”,错的有多深,孤独便有多重。他像一只冻僵的蝴蝶,濒死之际,对爱与温暖的渴望,已经逾越底线,不顾一切,飞蛾扑火,终至万劫不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却终于凄凄惨惨戚戚。
或许,所有的作恶,也都有其可怜之处。《追寻》向我们展示的,更是一种犯罪的心理侧写。背负十字架的人,也许最初只是渴望一点暖,渴望一点爱,却用错方法,误入歧途。多么可怜,多么可惜,多么可叹。
武志红曾说,“看见”是很重要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被看见,这会让我们成为Somebody,而不是Nobody。一个人的内心需求,如果被看见,则会生发出正向的能量,反之,则会成为负向的能量。
或许,小说中的“我”,所缺乏的便是一场“看见”。他一直希望,能有人会为他而哭泣,其实也是希望有人看见他的不幸和痛苦。作恶如他,自始至终,也在渴望一次被爱,一份温暖,以及一种懂得。
老歌《爱的奉献》中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否,我们给彼此多一点爱,多一点暖,彼此看见,互相守望,便会少一点误入歧途,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追寻真正的幸福?
毕竟,欲求善果,需种善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