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在小说《挪威的森里》里有一句话:纵使你再努力,你还是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到别人。
这句话让我想起生完孩子那年,朋友夫妇带着他们的双胞胎女儿来看我们。当时,那位妈妈对我说:“好好照顾自己,不要只顾着孩子而忽略了自己。因为,无论你多努力,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影响或多或少总会存在的。”
听到那句话时,我还只是一心扑在新生的孩子身上,只想着给他满满的爱。
孩子出生的头两个月,小家伙很能吃,奶水总是不够。刚好生孩子前接触的,又都是全母乳的妈妈,给我灌输的都是奶水不会不够,纯母乳喂养好之类的信息。
于是,较真的我急了。就为了孩子不够的那口奶,拼命吃下奶的东西。同时,还特别抗拒奶粉。也是那段时间,小家伙喝了不少好基友之前存下来的母乳。
执着于全母乳的我,强忍住乳头破裂起泡的疼痛,想着孩子多吸肯定能达到“供求平衡”。那时的自己,以为这便是我能给孩子最好的最满的爱了。
终于,经过了这一番折腾,孩子两个半月的时候,实现了我想要的全母乳。
可是,也就在实现全母乳不久,我又开始反复经历堵奶、乳腺炎。有两次半夜疼得实在忍不住了,只能凌晨一两点把通乳师叫到家里来。
我想,那时候的我,在爱这个孩子这件事上,应该是以我认为的方式,很努力了吧?没日没夜的满足着孩子的需求,独独忘记了自己。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指出,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展现;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初为人母的我,执着于“性格,在关系中形成”。以为,通过全母乳的方式,是和孩子建立亲密联结的唯一途径。
对孩子而言,生命之初的最重要的客体是乳房、妈妈和爸爸。另外,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人和物也是孩子的重要客体。
因此,“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构成的内在关系模式便形成了他最初的性格、人格和自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基本上,性格会在6岁前定型。
正因为纠结于这些,最初的那一年,我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充满了焦虑。
现在,我渐渐明白了当初那位朋友对我说的话,那个执着于照顾好孩子的自己被忽略了。也懂了所谓最重要的客体“乳房”是哺育的总称,任何一种喂养方式,只要是充满爱与及时的回应,便足够了。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即使性格已经定型了,也会因为新的关系的建立,而得到改变、疗愈。
认识到这一点,我便尝试着慢慢放手,开始关注自己的需求。我明白,只有我内心充满喜悦,才会传递给孩子满满的爱。
同时,我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有时候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事后,我也会坦然告诉孩子自己当时的感受,并及时修复和他的联结。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必然会对他说“不”,会建立起我们彼此的界限。这个过程中,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总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伤害。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好好爱孩子。陪伴的时候,给予孩子真心和专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