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很短,但是文化的话题不少。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涌现了一种辉煌的文化。一涌现才发现,这种文化在中国是“迟到”的,而且“迟到”的时间很长。
多长?一千多年。
这迟到的文化,就是中国戏剧。
001 艺术史上的大事
古希腊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有了永垂史册的悲剧,古印度早在二千年前就有了充分成熟的梵剧。
戏剧,把视觉、听觉、符号表述全都包罗、综合、交融了,也就是说,把人们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思维系统全都调动起来。这不仅是艺术史上的大事,也是人类史上的大事。
而且,戏剧的审美是一种群体审美,无数观众在同一个空间里与创作者进行着及时反馈。
这样的大事,居然长期与中国无缘。
002 迟到的原因
中国戏剧“迟到”一千多年,是出于两个原因:
一、中国人在生活上的“泛戏剧化”;
二、中国人在精神上的“非戏剧化”。
民众是习惯被引领的。引领者,大多是儒者、名士、君子。
君子在生活上的“泛戏剧化”,是指重礼仪。
孔子为礼仪的全面复兴奔波了一辈子,结果,中国也常常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实在太复杂了,那是一整套“程式化的拟态表演”,他们必须处处演戏、时时演戏,这一来,戏剧艺术立身的界限就模糊了。
戏剧应该包含比较激烈的矛盾对立和情节冲突,而君子要求“温良恭俭让”,要求“和为贵”,这就从根本上贬斥了戏剧冲突。当冲突无可避免地出现,君子又要去用中庸、节制、互敬的方法来处理,这显然又够不成戏剧冲突所必需的尖锐、紧张和灭绝了。在精神规范上,儒家君子必须处于“非戏剧化”状态。
通俗地说,这地方“处处演戏”又“处处没戏”,戏剧就不来了。
没想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是一次天崩地裂般的改朝换代。
003 一鸣冲天
宋代灭亡,蒙古人的马队占领全国,元代开始了。新的统治者当然无法恭行儒家的礼仪,因此“泛戏剧化”习惯散架了;他们长期在马背上冲击厮杀,君子们“温良恭俭让”的“非戏剧化”精神也消解了。阻碍戏剧艺术成长的两大因素转眼就不存在了。
此外又出现两个辅助性因素。
第一,新的统治者不谙汉文,不亲典籍,却非常喜欢观赏歌舞演出和小品表演,于是各路表演人才集中了。
第二,新的朝代废止了科举制度,中国文人无处可走,其中比较有艺术才情的一部分人就形成了剧作家队伍。
少了两个阻碍因素,多了两个辅助因素,戏剧艺术自然就蓬勃而起、一鸣冲天。
004 完全站住脚
于是,中国文化史中要增添一些名字,如关汉卿、王实甫、纪君祥、马致远······明清两代,又会有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渔等一大串名字出现了。
而且,戏剧的地位越来越高,连最有文化等级的君子们,也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且不说后来明代高层文化界对昆剧的百年痴迷,仅说元代的《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就已经让大批君子顶礼膜拜了。
在元代,中国君子的“泛戏剧化”和“非戏剧化”都受到猛烈冲击,而在万般冲击中,君子还在。
他们在伤痕累累中,改变着自己。
读余秋雨047迟到的原因《中国文化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