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3点睡,写了部分作业。妻子不淡定了,重复了以前的焦虑,对孩子直言:既然不愿意写作业就早点睡嘛。孩子倒是很坦诚:磨到了2点多去睡的。
我昨天反思了两件事,昨晚和今早,我把反思的结论分别分享给他俩了。
对于孩子,我说的是,从今往后我会把你当成男人平等看待。对于妻子,我说的是,我们本就不同,你有你的理解,你有你的身份,我不会要求你和我一样去考虑问题。
所以,当妻子早上又去和孩子表达自己的焦虑时,我没有打断妻子,接纳了她的情绪。但是,我对孩子说:你自己判断,觉得说得对就去做,不用总是内耗。我觉得你老妈说的有一定道理,但还是你自己想清楚怎么做。
孩子其实也是有考虑的,他很真实的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确实是不想写作业所以拖延着,但又不想睡太晚,就是内心在挣扎。好玩的是,他是按“周期“睡的,昨晚睡了2、3个周期吧。孩子理科思维太典型了,睡眠的周期、深睡眠、浅睡眠这些他也了解了些,相信自己主动了解的这些信息,所以睡觉也按这个来安排。
我现在更加的放松了,越来越理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每个人都在做最好的自己。每个人都在做当下最好的自己,不一定是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自己,只有内驱性成长才能做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自己。如果一直用外力期待、逼迫,那都是外驱力,无论最终成果是不是伟大,永远不可能做到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自己。
天赋是一个人的能力范围,而是不是被人信任,是不是自驱性成长,才是一个人能不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的限定条件。
比如弹钢琴,我知道自己五音不全,但是如果我愿意学习弹钢琴,那么我永远不可能达到朗朗的水平,但是我可以弹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听的钢琴。如果我不愿意学,中央C都找不到,现在我自己主动学了,至少我现在已经可以边弹边哼唱《玛丽有只小羔羊》了。
跑步同样如此,我没有苏炳添的天赋,不可能百米进10秒,但是我跑步可以让自己身体健康,可以跑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快的步。
写字还是如此,如果我不练字,那么永远都是那么丑的字,即使我不可能做到书法家似的,但我可以写出我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字。
写作依然如此,经常翻看简友的文章,有些简友的文章可以写的诗情画意、美轮美奂,我写不出来,但是我可以通过写作让我不断反思,让我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写作水平总是比不写要高的。
这些,也是这几年才慢慢开始理解,当年如果高中就能理解,不可能仅仅是现在的成就。孩子不也是如此吗?认知是需要时间慢慢来提高的,我自己都没有做到,就要求孩子做到?那不是孩子能力不足,是我疯了。对妻子同样适用。
我相信:如果我们家三个人只是做好自己,只是互相“帮忙“,不再抱怨,不再期待,每天做自己愿意做的事,那么,不仅家庭关系可以更润滑,每个人还能发挥出自身的特色,真正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自己。202203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