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的分享

作者: 乌卓 | 来源:发表于2018-03-17 21:59 被阅读18次

    下午,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再进行这一次语音分享。就像很多次一样,在面临自己没有遇到过的挑战时,我都会习惯性退缩,比如第一次参加高考,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在单位作报告。

    很多次事到临头,我脑子里都会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要不还是算了吧,反正不做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今天这样的情况又出现了。天气变冷,外面下雨,虽然跟我的分享没有什么关系,但我却默认为“天助我也”,我可以多一个理由不做了。

    可是刚刚我还是下定了决心,因为不想再像之前的无数次一样,临阵退缩。能帮我下定决心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早就给女儿报名的早教班公开课,就在小区门口。我却以下雨了天冷为理由不想带孩子去。

    后来想想还是去吧,在那里看到好多家长都去了,他们有的比我家远的多。组织者也早早地做好了各项准备,我想,她们肯定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雨就决定取消这次活动吧。

    言归正传,进行我在年前就预定好了的分享。

    今天的分享主要讲讲我这一年多的学习和写作带给自己的变化。

    一、首先,性格变化。

    李笑来老师专栏里讲,要放下抱怨。

    我确实慢慢的变得很少抱怨什么,因为理解了很多事情,也就没什么可抱怨的。对待什么事情都能够心平气和,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性格也慢慢变好,这是我一年来收获的一笔财富。

    举一个例子。

    前几天跟去年刚考入大学的表妹聊到高考的问题,她很气愤的说国家为什么要给不同省份定不一样的卷子,不一样的分数线,就因为北京人比我们高一等吗?

    我原来也这么觉得,觉得这样特别不公平,因为众所周知河南的考生和分数线,都是全国遥遥领先,这样对河南考生特别不公平。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河南的考生多但好大学少。其实本省的郑大河大河师大,每年招录的学生也是非常多的。

    换句话说,如果一名山东的考生,立志要考河南师范大学,那他也要考很高的分数才行,因为这个学校在山东省招不了几个人。

    这个事情理解了,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北京上海高校多而分数线低了——他们当然要更倾斜自己本地的学生。

    所以我对表妹说,这样确实不太公平。

    我们说它不公平还是因为我们没有在这不公平里占便宜,如果咱们家是在北京上海天津,我们肯定不会讨论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家门口的郑大河大也能够进入全国重点前十名,我们也不会太多的讨论这个问题。

    即便是分数线高,你们班不也有同学考上了全国重点吗?为什么不是你呢?

    二、对于钱的态度

    十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从郑州二七广场到我们学校大门坐出租车是9块,如果坐到相对近一点的家属院门口是8块。

    我每次打的,总是在快到学校时纠结要在哪一点下车,8块还是9块,这是一个问题。而最后我往往选择省下一块钱,然后徒步多走500米。直到回到寝室,我还在纠结自己这500米换1块钱是不是值得。

    这样的纠结想法影响我很深,面对很多花钱请别人干还是自己动手省钱的时候,我往往都是从省钱出发,然后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后来我明白了时间、金钱以及注意力的关系,才明白我要怎样用钱,怎样消费时间。

    而金钱观的改变,其实还是在于我没钱,所以才会处处想着省钱,就像当年我觉得省下一块钱,那多走的500米就像赚到一样。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花费时间,是因为我的时间不值钱。所以才愿意花时间去省钱。所以我才会开始写作,想要靠写点东西去挣钱。

    刚开始的时候,我所能理解的写作挣钱就是投稿换稿费。后来到了简书,才发现可以签约作者,可以写软文,写得好的还可以开培训班挣钱。

    去年年初我许下愿望,希望能用我的文字换来100块钱,当时仅仅期盼有人在我的简书上打赏。

    这个目标确实达到了,不过不是100块,而是一千块。

    简书打赏其实也有一百多块,但那更多的是朋友之间的互相支持,比如去年此时女儿刚出生时我写的那篇关于产房外的等待,就有好几个朋友打赏了几十块钱。

    而我更想挣陌生人的钱,这个钱是后来靠自媒体赚到的。

    记得我第一次在自媒体上赚到28块钱时,心情特别的激动,还在简书上写了一篇文章(我在自媒体平台上赚到的28块钱)。因为我终于可以在工资之外有了收入,可以靠自己的文字赚来一点钱了。再到后来自媒体上的钱越来越多,我也愿意花更多的钱去报更多课程,花钱来学习经验。

    当你能够挣钱的时候,也就不会太纠结一些小的花费了,因为心里有底——这些钱我能够挣回来。

    提到自媒体就不得不提到学习了。

    有朋友曾经总结过我的经历,太喜欢在好不容易取得的成绩上吃老本儿。

    中招考试我以全班第二名成绩进班,高考却没有过大专线。经过复读,以全校第二全系第一考入大学,还当上了学习委员,却在大一就挂了科。

    我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就像我考公务员,曾经无数次的折戟沉沙换来一朝上榜,进了单位就不再学习,心想就这么的活到老挺好,工作压力不大,工资虽然不高但也饿不死。

    如果不是29岁生日时订阅了《财富自由之路》,我估计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下班了就打打游戏,看看电视,然后羡慕羡慕身边的有钱人。

    可是这一年来,每天下班后的时间我是怎么度过的呢?

    学习、看书、写字,甚至每看一部电影都要逼着自己去写写感想。

    这样的时间消费,让我的生活变的充实,也让我的信心慢慢建立,因为我明白想要挣钱,想要给家人好的生活,就是要学习,要补充自己的能力。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个结网,就是学习。

    学习的效果,就是能够明白很多事情,对别人的意见不盲从,更遵从自己经过思考之后的判断。

    曾经跟一起考进来的朋友聊过挣钱的话题,大家都对于自己的工资不满意。

    有人试着去开滴滴,辛辛苦苦一晚上能挣二三十块钱。有的说我会贴屏保,要不就去广场上支个摊位,挣点零花钱。他们还给我出主意说我是计算机专业,不妨来个上门修电脑。

    那时候我搞自媒体还没挣钱,我说靠写字挣钱也说的没什么底气,大家也都没有当回事。

    其实我心里也没底,因为光看到网上别人讲的月入十万,日入过千,我却每天只有几毛一块。

    直到后来我又花钱学了自媒体教程,才知道这里面也是有套路的,套路对了,钱就来了。

    我一直苦恼于自己写的东西没人看,后来才知道是标题不吸引人。后来又觉得写的有深度的文章不受欢迎,而能够带来流量的却是那些乱七八糟的文字。

    慢慢的我明白那是因为自媒体更多的流量受众是没有太多文化又不怎么愿意思考的普通人,他们看头条就是看个热闹,你搞得那么费脑子,谁还会买账。

    我们学习写文章时都被告诉说要有读者思维,搞自媒体更要有这种思维。

    不同平台针对不同的受众,也要有所区分。比如简书平台,就是一些知识层级较高的文青、大学生在这里阅读或写文章,写的内容就要多贴近他们的生活,比如恋爱、职场、成长,这样的文章往往容易上首页。

    对于今日头条,7亿多用户都在哪里?大城市的高知人群只能占很小的比例,更多的是三四五线城市的闲人,没事刷刷头条,根本停不下来,就图个轻松愉快。

    于是你搜罗一些娱乐新闻,给水浒好汉排个名次,要比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文章受欢迎的多。

    如此林林总总,里面都有些套路。

    去年9月份的那个周末,我坐在家里把当时某平台上的爆文标题抄了一遍,研究了它们的规律,然后按照那样的套路写了篇文章。

    第二天我进后台,又得到了像我第一次收获那28块一样的心情,因为上面写着昨日收入529元。

    后来那篇文章前后共挣到了800块钱。我很激动,觉得这样自己就可以躺着赚钱了。可是那个月,也只有这一次而已,以后又回到了每天少则几毛多则两三块的状态。

    后来我才了解到,平台不会让一个人每天都出爆文,规则一直在变,读者的口味也一直在提高。

    这件事情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没有一个行业是可以躺着赚钱的,都是要经过思索,试错,然后反思,更正,再试错,最后取得一点成功。

    现在我做自媒体,也觉得如果一直写那样的文章,自己会被写废的。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是一边写点自己看不下去的东西挣钱,一边在简书里写点自己的思考与感想。我的思考与感想暂时不挣钱,却是我提高自己的必经之路。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挣钱方式,而不是学炒股与投资,一是因为我确实没本钱,二是因为写字的试错成本是最低的,我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能够给自己带来提高,赚钱方式是我的文字,而不是我口袋里的钱,可以说是零风险。

    经过一年多来的学习和写作,我对小学课本里的几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

    这首打油诗其实说的就是思想与执行的关系。

    我越来越体会到动脑子思考的好处,也越来越多的发现很多人都是懒于动脑的。

    最后,我还是想强调一下行动,如果没有去开始写作,我就不知道通过写作可以挣到钱,进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在简书上坚持一年的写字,我根本不会也不敢想去开通公众号、自媒体,即使有人告诉我套路,我肯定也会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说那是别人的事情,我做不了。

    很多事情,只要做了,才有机会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成长的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ks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