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张娟老师的《个人成长工作坊》第二阶开课了。
距离一阶课程结束整整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有的同学刚刚起步,在学习之后,回到生活中,失去了觉察;有的同学觉察还在,但遇到事情,无法处理情绪,知道做不到;有的同学走的比较早,快,觉察敏锐,能够随时随地觉察自己,探索自己深入,开始进入混乱期。
我们用“天气预报”开启暖场,让同学们彼此熟悉了解。不同的是这次采取“主动式”。因为我们平常太习惯于依赖头脑和信息,所以在一阶的时候,老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个层面。而这一次,是启动身体的部分,启动冒险、勇敢。
一位同学分享了出门前的一个小插曲,一段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借由这个话题,启动学习。学习是随时随地的,它就来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
老师让几位同学扮演父母,轮番上阵,现场演练。同学们不断探索沟通的方法,一次次败下阵来,被“孩子”拒绝,终于在最后一次达到沟通的效果。一次次“无效沟通”的过程让我们看到,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理论,方法,但是在真正面对孩子的时候,“法无定法”。父母需要一次次尝试,探索什么是有效的,管用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认识了解孩子这个生命、这个人,从而建立亲子关系。张老师说亲子关系没有那么好建立。对孩子的爱与你做多少事情无关,而与你做对有关。“不欠儿女债”,如果你欠了,需要翻倍补偿,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耐心,这个过程是缓慢,艰辛的。
这次沟通的现场教学让我们学习到:
1、沟通的前提是连接,是情感的连接,而不是话术。把情传出去了,融合了,事儿有许多可能性;情没到,谈事儿特别难。因为孩子在感受的层面比我们深,你只讲道理,他就不跟你玩儿了。
2、与孩子沟通之前,先与自己沟通,先去走自己的冰山,让自己畅通,平和,一致。
3、说事情,不是说这一件事,而是说可能性;不是孩子所有的要求你都YES,而是在有限里,我能做什么。
4、不轻易给孩子承若,在承诺之前评估,自己能做到吗?不要自己做不到还承诺,直接上马就落马。
萨提亚模式的特点之一是:体验性。在体验中,感受自己,感受他人,感受情境,然后一致性沟通才可能发生。感受是进入内在历程的高速公路入口,在感受里容易接受新的信息,打破原来的习惯性思维。自己不通畅,是淤堵的,头脑知道再多,别人给你再多的招儿都没用,因为你用不出来,或者用了反而会伤到对方。当你自己具足清明的时候,即使没有那些“术”,你知道怎么应用自己,应对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