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的智慧,纵观那些成大事者,皆为具备!
秦朝末年,起义不断,而作为楚国大将项梁之侄的项羽,起初是锋芒毕露,率先推翻秦王暴政,似乎成了天下民心所向。与此同时,还有一支起义军崭露头角,这就是刘邦领导的一帮兄弟,不过跟项羽的军队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按理来说,如此发展,最终又实现大一统王朝的应该是项羽才对,为什么会是刘邦呢?个人认为原因在于“总结”二字。刘邦起义过程中,不管是失败还是最终的胜利,他都会总结自己,他称说过:“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能取天下也。”而项羽失败后说什么呢?他说:“非战之罪,天之亡我!”由此可见,毫无检讨,到死都不能领悟。
那么刘邦,这位曾经的“小人物”,他除了会自我总结,身上还有哪些优点呢?
1.刘邦不会独断专行,能听得进去他人意见。
刘邦自己没文化,所以也不重视儒士。曾有位叫陆贾的儒士,他劝告刘邦要多读书,刘邦很不耐烦地说:“老子骑马打天下,哪用得着诗书?”陆贾气愤不已地说:“马上能得天下,难道要在马上治国吗?当年周武王以武力打下天下,之后文武并用,这才是治国之道。假如秦国平定天下后,以任治国,你还有机会拥有天下吗?”
陆贾的话虽然很刺耳,但是刘邦却虚心接受,并向陆贾求教。而陆贾也是很上心,为刘邦分析秦亡之因,讲述治国理念,每讲到精彩之处,刘邦便大声喝彩。后来,刘邦采用了陆贾的治国理念,并使西汉初期的经济迅速增长。
2.刘邦能抓住小人物所需,并懂得给予。
刘邦很会满足“小人物”所求,在刘邦眼里,天下百姓皆为“小人物”,小人物所需的就是安居乐业,刘邦只要做到让百姓安康,就没人会造反。
刘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建立了非常庞大的军队。后来他拥有了天下,但此时面临的是裁军,这件事一旦做得不好,有可能这些被遣散的士兵会造乱。而刘邦的做法却很明智,他遣返士兵的时候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各诸侯国的士兵如果在关中安家,将免除他们徭役12年;如果回到故乡,将免除他们徭役6年;并且由国家来供养他们一年,可谓是衣食无忧。
这些被遣散的士兵,得到了如此厚重的待遇,他们哪还有闲工夫去造反。刘邦的这种做法,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又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
3.刘邦为人谦虚,认可比自己强的人。
韩信曾说刘邦“将兵不过十万”,其实这是给刘邦留着面子呢。刘邦平民出身,虽当过泗水亭长,但他的实际水平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治理国家,比刘邦强的人太多,比如像萧何、陆贾、陈平等;征战天下,比刘邦强的人更多,比如项羽、韩信、英布等。从这一点而言,刘邦曾谈论“三杰”时说的话,全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他能意识到当自己技不如人时,就得虚心向有能力的人请教。因此他在任人唯亲的同时,也能够重用贤才,并且愿意相信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哪怕他自己非常讨厌那个人。
4.刘邦为人大度,不会小心眼。
刘邦有个老乡叫周昌,刘邦称帝后,有一回在宫里搂着戚姬作乐,恰好周昌去找刘邦奏事,周昌见到后扭头就走,刘邦追上去抓住周昌便问:“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也不胆怯,说到:“你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这要是换了别的皇帝,周昌早被杀头了。但是刘邦不同,不仅没杀周昌,还让他担任御史大夫。
再比如雍齿,曾经背叛过刘邦,也曾经要杀刘邦,而刘邦也是非常恨雍齿,欲杀之而后快。但凡换了任何皇帝,一旦抓住了雍齿这样的背叛者,肯定是快意恩仇。后来雍齿被刘邦抓获,但他非但没啥,还给雍齿封了个什邡侯,最后什邡侯得以善终。对于曾经的敌人季布,也是如此。
5.刘邦能输得起,放得下。
刘邦跟项羽争夺天下,不过在此期间,刘邦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窝囊。尤其是彭城之战,汉军的五六十万人,被项羽区区三万人给击溃,刘邦仅仅带着几十人出逃,连刘邦的父母妻子都成了项羽的俘虏。还有固陵之战,因为韩信和彭越只是观战,导致刘邦被楚军困得不敢出营垒。
但是,刘邦的心态实在是难得可贵,他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后,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最终成为楚汉之战的胜利者。而项羽则不同,他是贵族出身,他自认为拥有高贵的血统,就得做到“士可杀而不可辱”。失败之后,明明可以渡江逃跑,然后卷土重来,但他却选择了在乌江自刎。说白了,就是死在了面子上。
如果拿刘邦跟项羽对比,刘邦胜就胜在了性格上,胜在了自己的心态上。汉高祖刘邦的这些优点,纵观那些成大事者,皆为具备!
6、刘邦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大本事,却也敢做敢当。
他当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于是刘邦干脆把犯人的绳子统统解开,说,你们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见刘邦并没把什么职衔放在眼里,也没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使就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干。只要他认为该干,就会去干,没那么多小心眼,也没那么多小算盘。
7、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当机立断,干净彻底,做什么都很到位,一点也不粘糊。刘邦自己虽然没什么本事,也没什么计谋,但判断力极强,也敢拍板,而且豁得出去。正是这种资质,使他多次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终至以弱到强,步步走向胜利。究其所以,就在于刘邦是流氓,是流氓中的英雄,因此敢于拿生命豪赌一把。
8、刘邦是个流氓,然而却是流氓中的英雄。说他是流氓,只是指他的出身,他的教养,并不是指他的资质。要论资质,刘邦确实无愧于领袖称号,他简直就天生是当领袖的材料。一个领袖人物必须具备的素质他都有,根本不用别人教,况且也教不了。张良、陈平、韩信、萧何他们是给刘邦出过很多主意,但这些主意都是针对现实问题的,有的还是具体操作问题,是谋略而不是战略。战略性的建议也有,而刘邦也往往一点就通。这种洞察力、判断力和悟性,简直就是天生的。韩信说他“将将”的才能“此乃天授,非人力也”,并不完全是恭维,当然也不是讽刺。
9、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刘邦最大的优点是“知人”。这里说的知人,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优点,也知道人性中的弱点,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能孤立敌人各个击破,终于运天下于股掌之中。什么是天下?天下并非土地,而是人。所以,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刘邦很懂这个道理。他似乎天生就会和人打交道。《资治通鉴》说他厌恶读书,却天性聪明,胸襟开阔,能采纳最好的谋略,连看门人和最底层的小兵,一见面都成为老朋友。我想,除因他性格豪爽大度,不拘小节,易与相处外,还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因此他把所有的人都看作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惟恐其少,不厌其多。
怎样才能得人心?也就是要能知道别人心里想要什么并予以满足。韩信念念不忘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说明刘邦已得他心,也说明刘邦能够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自己肚子饿要吃饭,知道别人也想吃,便让出自己的饭食;自己身上冷要穿衣,知道别人也想穿,便让出自己的衣服;自己想得天下想当皇帝,知道别人也想封妻荫子耀祖光宗,便慷慨地予以封赏。这种“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钱大家赚,有财大家发”的想法和作派,在中国最是大得人心。
10、不能替别人着想的人,其实对自己也缺乏体验;而能够以己度人的人,也多半有自知之明。刘邦确实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百无一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用计没有谋略,打仗没有武力。因此他把这些事情都放手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只做两件事,一是用人,二是拍板。这样不但避免了自己的短处,也调动了别人的积极性,一举两得。加上他明是非,识好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勇于纠正自己错误,又能容忍别人的过失,不拘一格用人才,也使得别人心甘情愿为他所用,从而在身边集结起一群英雄豪杰,并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比如樊哙有勇,张良有谋,韩信会将兵,萧何会治国,简直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结果他这个老板当得非常潇洒,也非常成功。项羽不懂得这个道理,自恃天下英雄第一,什么都自己来,反倒吃力不讨好,变成光棍一条。
11、刘邦也犯错误,而且犯判断错误和战略错误,但他肯认错,也肯改。公元前200年,刘邦对形势和军情作出错误判断(实则中匈奴诱兵之计),不听娄敬的极力劝阻,亲自带兵挺进;深入敌方腹地,结果被匈奴围困在白登(白登是平城附近的一个小城。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市。此役又称“白登之围”或“平城之围”),幸亏用陈平密计(其计不详)才能脱离危险。刘邦班师回到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南阳明堡镇),立即释放关押在那里的娄敬,向他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并封娄敬两千户,升关内侯。
12、刘邦不但大度,也细心。刘邦这个人,表面上看大大咧咧,其实心细如发。鸿门宴前一天晚上,他听说项羽第二天就会兵临城下,又听说项伯可以从中斡旋,立即就决定和项伯拉关系,套近乎。但他并不马上急不可耐地去见项伯,而是先问张良与项伯谁的年纪大。听张良说项伯年长,便立即表态“吾得兄视之”。这就等于说自己和张良是“兄弟”。你张良的哥,就是我刘邦的哥。与张良平等,张良有面子;尊项伯为兄,项伯有面子。两边都讨了好,刘邦实在聪明。
《史记》中,刘邦自己的解释是:“在帷帐中运筹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连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任用,这是他所以被我擒杀的原因。”
毛主席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这八个字就是刘邦最大的优点,以及他能够成就帝业的最重要原因!
所以说,读史明智,对于每个人来说,谦虚是一种战略高度的美德,我们要多戒骄戒躁,多向汉高祖刘邦学习,学习他的“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因为这八个字就是刘邦最大的优点,以及他成功的秘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