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年读完的第7本书。
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社会底层乡俗一类的书,读它完全是出于好奇。
读后才发现远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相当的费解。
原来这是一本“社会科学”类的经典书籍,出版时间是在解放前。
在写读书笔记前,我又花时间读第2遍。
全书是作者依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乡村社会学”的讲义,分期写成的十四篇文章。
《乡土本色》是全书的开篇之作,点出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着眼点在一个“土”字上,这是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由此展开,形成了村落以及拓展,人口的缓慢迁移。
除非迫不得已,农名都喜欢待在家里,从出生到死亡,就想长在地里的庄稼一样,附着在土地上,一代代往下传。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与现代社会的“合同”是不同的。前些年突出的“农名工欠薪”问题,也与这个有关。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这与现代社会有些格格不入。
《文字下乡》道出了农民几乎不识字的原因,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中不需要。见识不足和智力缺乏是两码事。
乡土社会是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人在熟人、熟地中长大。这样的环境中不使用文字,问题也不大。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也就意味着一般人不接触到文字的机会很少。语言的重要性要高于文字。
文字是记忆拓展的一种手段。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想象作者作出这个论断是在解放前,接受起来也合情合理。
《差序格局》是读懂全书必须要掌握的一个概念。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也就是“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伦是有差等的次序。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活在这个具有伸缩性的网路中。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中,逐渐产生了社会道德。
后续篇中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依次展开,我就不一一重复了。
”礼治“、”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从权利与政治的层面来看乡土社会与权利的冲突
”名实的分离“,揭示了看似静止的乡土社会所发生的缓慢变化,
”从欲望到需要“,社会也是可以计划的,指出了社会进化发展的方向。
社会科学的内容对于一个工科生来说,确实很难懂,毕竟研究方式方法都不一样,姑且把它当作扩展见闻的渠道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