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比较喜欢中国文化,常常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理科生,说起物理化学还没有说起历史更了解。但是更多的是对于信息的获取,关于历史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文化的不同属性其实并没有意识,直到看了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以及《天幕红尘》,里面的男主其实都是对于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前者感觉更多是从佛教的角度切入,但是也不全是;后者则是马克思的思想。在《遥远的救世主》里第一次了解到文化有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不同的文化属性最终会决定人有不同的处事方式。也是从这之后,开始想要对于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探究。
所以也有看一下这方面的书,找到的书单里有一本就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马马虎虎看到了第二章,但其实第一次并没有多么深入的理解,尤其是第一章的内容,完全没有读懂。但其实在第一章提出了一个在第二章一直探讨的概念“良知系统”,是第二章一直在探讨的。
今天和朋友相约去书店,那是一个去过很多次的书店,但是没到店里之前是一直不知道的。在书店里发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其实站在那里纠结了很久,要不要看这本书,而且是在这样一个比较困的下午,因为还发现了另外一本,似乎读起来没有那么费劲的,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一本,想着如果困的话就坐在旁边玩游戏好了。
可能是因为做好了心理准备,这次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反而是进入的很快,而且对于内容的理解,比上次深入了很多,以现在的层次,能够理解当下这个层次的意思了。虽然中间有些内容也是反复阅读了很多遍,边读边思考,也犯了两次困,朋友一直以为我不习惯,作者不舒服,但其实我是在思考。
于是在这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大概看了10页左右,读完了第一章。
第一章是导论,也是理解本书的核心观点以及创作的基石。一共分三部分的内容,第一个是:试从新的角度看中国文化。这个世界固有其本来面目,但是我们用不同角度去划分这个世界的时候,最终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进而产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意向。就像莎士比亚创作了哈姆雷特,这个世界就是哈姆雷特,而世界的样子就是我们每个人看待哈姆雷特的方式。
中国当下选择的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是依据马克思理论去划分。依照一种理论去划分,就会有此理论下的本质问题和非本质问题,因为每一个理论自有其合理的地方,但同时也都是有局限的,此理论确实能够“看到”其他的社会学说“看不到”的现象,但同时它却不可能“看到”由其他的角度才“看得到”的现象。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讲,它的核心问题就是阶级问题。
它促使我们在任何情况下看社会都是寻找两个主体:谁是剥削者,谁是被剥削者。剩余劳动又是凭哪一种方式被剥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是把阶级问题当成是本质问题,而其他的问题就都是非本质问题。中国从秦朝到清朝被称之为封建社会,与西方的中古时期相类似。剥削者都是拥有土地但是不劳动的人,被剥削者是那些有劳动工具需要劳动的人。剥削方式是通过直接政治支配。中国有句老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王土,王和王臣却一天都没下过土,但是土和土里的东西都是自己的。但是这样的理论并不能解释如下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而西方是地方分立?为什么中国绵延两千多年,而西方缺如此短促?为什么中国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文化有如此差别?所以这些问题就通通被划分为非本质问题。
这就好像是盲人摸象一样,摸到腿的那些人会觉得大象像是柱子,那柱子就是大象的本质;而摸到鼻子的人会以为钩子是大象的本质;摸到肚子的人会以为墙是大象的本质。一种制度没有办法完全解释和理解一个社会,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制度,而是我们要选择那个更适合的制度。
其实自己一直蛮想看看马克思的书,了解其思想,包括毛主席,也买了他的著作。但是前者因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认知不足,一直没有看的勇气,后者除此之外,还有时间也不充裕,所以一直没有看,但是现在是一定要看了,而且是一定要想办法看。因为这是我们社会运行的规则,想要了解社会,就要先了解规则。玩游戏想要入局,想要赢一定要懂规则,学习想取得高分,那就一定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想,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个研究的问题是“良知系统”与“深层结构”。作者认为良知系统就是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良知系统是针对遗传系统而言的。遗传系统是针对于人的本能,而良知系统是人对于本能信息之外的其他密集信息所形成的意义、符号与价值而产生的。在本能信息大于外界信息的时候,生物的发展比较低等,人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人能加工的外在信息比本能系统加工的信息多的多。所以良知系统是用来探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不同文化对人的不同设计。这就和前面豆豆在《遥远的救世主》里说到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这是文化的不同,而这两种不同文化下造就的人最终面对同一件事情选择的方式可能会截然相反。当然强势与弱势也只是文化划分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唯一方式。
可能看到这里的读者会有一些疑问——那这个良知系统是不是和宗教、哲学以及意识形态这一类精神价值体系是不是差不多。作者特意为我们做了区分。区别有二:第一,这类精神价值体系比良知系统的涵盖范围更广;第二,良知系统的包含范畴比这一类精神体系更广。大家看起来觉得是不是没什么区别。拿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交流方式——语言文字来举个例子。良知系统其实就是构成某个句子的语法,而这一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就是每一个语言或者是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