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耕而陶聊茶:十五.不揉不炒是白茶 (一)

耕而陶聊茶:十五.不揉不炒是白茶 (一)

作者: 耕而陶_茶 | 来源:发表于2021-11-18 17:45 被阅读0次

      “白茶”二字,从文字资料里看,最早出现在唐代(约780年)陆羽《茶经•七之事》篇引《永嘉图经》言“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之句。后来陈椽教授在《茶叶通史》里说这个话应该是永嘉县南300里,因为永嘉县向东300里是大海,向南300里是福建的福鼎,“东”是“南”的笔误。那么“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之句,到底是笔误,还是正确的呢?

      目前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就是认为“东”是“南”之误。第二种观点认为“东”是“西”的笔误,认为这记载的是安吉白茶。第三种观点则认为陆羽此文不是笔误。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里说:“永嘉县境内的雁荡山,很早以前就以产茶闻名。据清代劳大舆《瓯江逸志》说,雁山(即雁荡山)茶,一枪一旗而色白的,叫做明茶。白茶山是否就是出白色明茶的雁荡山,有待考证。”。浙江的黄向永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考”,文章用充分的文献资料及使用唐代度制进行测算,论述了陆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之句没有任何笔误是正确的。白茶山指的是乐清雁荡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此文一观。

      雁山茶始于晋唐,闻于宋,传于明清,传承了千年的历史。隆庆《乐清县志》说:“乐成(今乐清)产茶始于东晋永和年间(345年—35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温州地区最早产茶地 。《唐书食货志》已有乐成产茶记载 。北宋诗人梅尧臣 (1002年-1060年)诗《颖公遗碧霄峰茗》:“到山春已晚,何更有新茶。峰顶应多雨,天寒始发芽。采时林狖静,蒸处石泉嘉。持作衣囊秘,分来五柳家。”,这是现在看到的描写雁荡山最早的茶诗,说明北宋初期雁荡山碧霄峰等多处山顶已种植茶叶。明代乐清学者朱谏《寄茶与万学使》:“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摘下白云英。直须七碗通灵后,习习清风两腋生。”。清人蔡家挺的《龙湫背采茶诗》:“野人导我上峰巅,已讶栽茶定有仙 …白云满袖香先异,绿雪盈筐色可怜。”。这些诗文说明了雁荡山顶茶树的奇异品质,其中的“白云英”、“白云”、“绿雪 ”都是对雁荡茶具有色“白”特征的反映 。 

      明代朱谏《雁山志》里说:“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每春采摘茶芽进贡,一枪一旗而白色者 ,名曰明茶,谷雨采者名曰雨茶,此上品也。”。清代劳大舆《瓯江逸志》:“浙东多茶品,雁山者称第一,每岁谷雨前三日,采摘茶芽进贡。一枪二旗而白毛者,名曰明茶。谷雨日采者名雨茶。”,又说:“雁山五珍之龙湫茶即明茶。”,《瓯江逸志》内容跟朱谏《雁山志》基本相同,详细地指出了龙湫白云茶的采摘时间、采摘标准,茶品白色 、白毛的特点。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净说别人的观点了,作者对这三种观点是怎么看的呢?坦率的讲,我是赞同黄向永先生观点的。为什么呢?我有我的理由。

      首先,黄先生很详实地论证了“东”不是“西”与“南”的笔误。接着我再补充一个理由,大家想一想,陆羽呢,他生活在唐朝,他写《茶经》的时候是离这个《永嘉图经》最近的年代。也就是说他那时候有可能看到原书或最贴近原书时间的文字资料,所以从这一点来说,陆羽写的书应该是不会有笔误的。退一步讲,即使陆羽笔误了,那么大家想一下陆羽身边都是些什么人,有亦师亦友的好朋友诗僧皎然。皎然是什么人,中国茶文化、茶道之祖。有颜真卿,谁不知道楷书四大家“欧柳颜赵”的。还有官居中左拾遗的皇甫冉这样的诗人,李萼这样的名臣。这些人经常跟陆羽在一起品茗叙话。常理下,陆羽的诗经原稿一定会经过这些好朋友观看的,难道这些人也没看出来吗?

      再退一步说,就算这些人没看或没看出来,那么自唐以降一直到清代,历代都有茶学大家出来,像《煎茶水记》的张又新,《采茶录》的温庭筠,《茶录》的蔡襄,《东溪试茶录》的宋子安,《茶谱》的朱权,《煮泉小品》的田艺蘅,《茶疏》的许然明,《茶笺》的闻龙等等吧,尤其田艺蘅,许然明,闻龙都是江浙一带的人,对本省地理应该相当熟悉。作为茶人,他们不可能不研究陆羽的《茶经》,难道都没看出来吗?再退一步,宋、清两朝考据学鼎盛,难道那么多考据大家也没发现陆羽的笔误吗?我觉得从道理上这是讲不通的。大家的看法呢?

    (下图为福鼎太姥山)

    版权声明:本文为简书"耕而陶茶"原创撰写,欢迎茶友在简书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耕而陶聊茶:十五.不揉不炒是白茶 (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qj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