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去情绪化管教,从心理解孩子

去情绪化管教,从心理解孩子

作者: Lynn_Min | 来源:发表于2019-12-10 15:02 被阅读0次

        几年前在网络上关注到春晓童园的事儿妈和在美国的华裔发展心理学博士陈忻老师。当时的事儿妈全心将瑞吉欧理念用于春晓童园,经常分享一些比较先进的育儿理论或最新的儿童研究成果等,偶尔也会分享一些园里孩子们的玩乐成果。陈忻博士已经在饭团上开课(价格不低),但仍然会就大家提出的个性化育儿问题耐心解答,常常会有让被育儿问题困扰的老母亲醍醐灌顶、随之释然的语句。去年开始事儿妈也开始在饭团上开设课程,主打“去情绪化管教”,既有理论,也有方法论的指导。观望了两期之后,下半年我也在饭团上跟了这门课,为期三个月。同时,偶然间也得到陈忻老师的一些上课资料。两节课内容结合一起学习,不得不说,老母亲更理解娃了,带娃的套路也更深了。

            事儿妈的“去情绪化管教”以丹尼尔的《情绪》这本书为理论依据,深入浅出的带着老母亲们认识孩子、认识不同的管教模式,了解“第七感”,学着运用八大管教工具。

    一、管教模式

          管教是情境化的,是很多因素共同生成的事件,其中有孩子的状态父母的状态外界环境的状态等等。常见的管教模式有三种,分别为:战斗模式、逃跑模式、积极模式。

    战斗模式很好理解,父母基于感受和理解把当下定义为恐惧情境,你的身体做好了防御挣扎的准备,呼吸加快瞳孔放大心跳加速。你可能会不由自主地用动作或者激烈的语言回应孩子,直到你觉得威胁消失。这种模式因为有激烈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很容易分辨。

    第二种是逃跑模式,父母基于感受和理解把当下定义为恐惧情境,你的身体做好了逃跑的准备,我会把冷板凳、溺爱、静待花开都归为管教中的逃跑模式,可以理解为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从情绪和行为边界上与孩子的互动。

    第三种模式是积极模式,它把管教看作一次机会,借助这次机会父母可以把自己对情绪、行为、社会现实等的理解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能更有意义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思考并尝试如何积极地做出调整。这个过程父母也能够更好地梳理并重塑自己对情绪、行为和社会现实等的理解。

    这三种互动模式都是管教,却是根本不同的模式。简单理解人类管教孩子的历史进程是从战斗模式到逃跑模式再到积极模式进化的,进化背后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包括生活条件的改变,包括经济的发展,包括文化的交流等等,根本上是我们对人是什么、以及人是如何发展的科学认识在不断地进步。

    但是从方法论上看,积极模式怎么操作呢?父母可以采用三连问,1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这个问题会让我们去关联孩子的能力,可能他的延迟满足能力还没有发展,可能他还没有理解摇摇车怎样才可以运行,可能他还没有学会社会化地表达失望的情绪,2我想让她通过这一次学会什么?比如让孩子理解摇摇车是如何运行的,比如如何社会化地表达失望情绪并释放这些情绪,3怎样才能学会呢?让孩子理解一个机械的运行,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让孩子学会表达失望并安抚自己我们可以做什么?

    有了三连问,你会生出此刻我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更积极地发展。这个简单的三连问可以把管教推向积极的轨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管教习惯,如何理解与认识自己的管教方式,可以看下面这幅图。

    去情绪化管教,从心理解孩子

    二、管教是为了建构孩子的大脑

          大脑是发展的、可塑的,大脑的运行还是复合的。父母可以用去情绪化和设定行为界限来构建大脑。

    从科学的角度讲我们与烦恼的孩子进行交流的方式是在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大脑发育,以及在影响着现在和不久的将来,他们可能成为怎样的人。生命早期,也就是通常说的5岁之前,孩子的发展主要与养育方式相关,放入幼儿生活的其他机构早教、幼儿园等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发展心理学中的微系统)。我们该往什么方向引导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生命早期孩子可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是我们管教孩子的一个指引性的方向。了解了孩子脑的一些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更科学地期待和规划在生命的早期,孩子脑的发展了。

    《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是美国孩子早期发展综合科学委员会的权威研究报告。虽然说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份报告依然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从科学的角度讲,孩子早期需要并且可能实现怎样的发展。

    一个孩子前五年可以实现的发展可以用几个转变来描述:

    1、从新生儿时期热切地注视其他宝宝的兴趣发展到合作、共情和友谊;

    2、从1岁时试探性地迈出第一步,到四岁时能够踮着脚尖旋转,并且有很好地投篮技巧;

    3、从完全没有自我意识的婴儿发展到不但能详细描述自己,还知道自己希望别人以怎样的方式看待和评价自己,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这方面的期望控制自己的行为;

    4、从第一次顽固地说“不”发展到可以详尽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能够解释为什么父母是错误的而自己是正确的;

    5、从一个没有因果概念的婴儿,到成为一个能够精确地解释如何用水、面粉、盐、和食用色素制作橡皮泥的因果顺序的4岁孩子。

            孩子早期的发展是在脑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从出生到五岁这一阶段性的年龄里,孩子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有意义的成就主要可以归为三个领域:1、从外部调节到自我调节的转变,包括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注意系统。情绪一节我们谈到了,他人理解和调节情绪的表现以及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孩子建构自己的情绪概念体系的材料,一方面孩子的脑的发展需要时间去发展到可以自我调节情绪,另一方面孩子需要他人直接参与到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建构中来。这个调节能力的发展深深植根于孩子和他人的关系之中,他人为孩子提供经验、支持和鼓励,使得他们能够一个个功能领域的自我调节,这是成功的养育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父母给予孩子的安全感和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2、获得能够促进交流和学习的能力,包括语言、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早期发展。这一个领域的发展更是根植于他人与孩子的真实互动。沟通和语言是在社会情境中发生并且实现的,我们应该更经常地与孩子就当下共同关注的事件进行交流,使用更加精确的描述语言,介绍各种概念,不仅仅与孩子共同阅读,还要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词语、绘图等等,这样的过程对于孩子的沟通和早期学习能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任何其他方式可以替代,更没有其他智能教具或者早教班可以超越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3、学习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友谊。这强调的是初步展现的信任、爱和成熟,以及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的能力。童年时期能否成功发展与其他孩子建立关系的能力,将会影响到孩子到青少年时期的社交发展。学会友好地交到朋友并且维持友谊,即依赖于孩子与父母的互动,也依赖于孩子早期与同伴的关系,当然孩子的气质也会有影响。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同伴关系包括成幼关系中,适当的冲突通常都是有益的,对孩子的社交发展是积极的,冲突、争论、甚至身体上的攻击会打断游戏,正好是可以停下来看什么地方不对劲,促进大家一起找到问题所在,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促进游戏的继续。有时候冲突中有的孩子具有攻击性,研究显示这与孩子的行为调节能力发展中有关系,更与父母对孩子的拒绝、独断、放任、溺爱纵然和缺乏管教有关系。如果我们使用去情绪化管教的方式去关注情感、关爱孩子,并运用解释和说理的方式鼓励孩子合作,这样的孩子在社交中也会更受欢迎。

    三、管教中的情感链接

            情感链接是中国文化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重塑管教中最颠覆的部分。

        情感是人的内在网络建构的内感受,愉快和唤醒两个变化项可以简单分为四大部分:愉快低唤醒,愉快高唤醒,不愉快低唤醒,不愉快高唤醒四大块。内感受需要情绪概念去赋予意义,如果孩子感觉到不愉快的时候,我们去连接他的情感也就是内在感受,并通过倾听和表达给与孩子一起建构情绪概念体系,孩子就可以学着理解自己的感受。从失措的状态转换成理解的状态,之后我们再向孩子传递的积极引导孩子会更乐于接受,因为这能改变他的感受,能让他学着积极地掌控局面。也就是说情感连接给孩子的内感受赋予了意义,这个意义是孩子本能追寻的,这样的意义让孩子愿意与父母合作。与健康的情绪概念体系建立关联,是人类情感发展的唯一方式。情感连接让人开始理解我是安全的,我是被接受的,无论他将和我说什么都是在帮助我。本质上情感连接整合的是孩子的脑,就是让内在网络变得可以连接更多的神经,而不是仅仅去连接战斗还是逃跑的神经连接。

    四、八大情绪管教工具

        八大情绪管教工具是丹尼尔提出具有强大操作性的管教方法,用英文缩写就是REDIRECT,分别是:

    R 对应reduce,减少什么呢?说教

    E 对应embrace,接纳什么呢?情绪

    D 对应describe,描述什么?描述过程而不是说教

    I 对应 involve,包括进什么呢?管教中包括进孩子

    R reframe否定 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否定

    E emphasize积极 着重强调积极的东西

    C creatively 处理问题,创造性地处理问题

    T teach第七感 传授第七感的技巧

    关于第七感,五感是所有人熟知的,第六感就是内感,包括平衡和本体感受(饿渴肌肉、牙齿、皮肤感觉等)、內感受(就是我们情绪一节讲的內感受)。

    而第七感指的是我们能觉察自己的心理(心智)的活动,感知自己的无意识和意识支持下反应,同时又能不被这个反应过程所淹没,能够摆脱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重新创造心理和情绪上的改变,第七感可以帮助整理经历在大脑中形成的连接,获得幸福感。这与宗教里的冥想有些相似,已经被神经科学研究所证实的可以重塑大脑的能力,可以说也是重塑管教这门课的底层基础。不过这第七感并不是自然而然可以发展出来的,需要后天的学习和练习。 

    注:以上内容来自饭团《超越情绪,重塑管教之父母成长》内容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去情绪化管教,从心理解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rg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