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苏迦特·米特拉的实验开始:在贫困地区街面的墙上放置并打开电脑屏,同时装上可以使用互联网的电脑,然后离开。实验发现,对于一群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13岁的孩子,似乎不需要去教他们,他们会自己自学而学会使用电脑。这似乎和以下个体差异没有关系:教育背景、英语和其他语言的能力、社会经济水平、种族和区域、性别、遗传背景、智力。通过实验苏迦特·米特拉发现,根本不用教,农村的孩子能够完成电脑以下基本功能的操作:所有的操作功能、画图、下载和存放文件、玩游戏、运行教育和其他的程序、播放音乐视频和图像、浏览互联网、建立邮件账号、收发邮件、处理简单的故障(比如喇叭不响)、下载和播放流媒体、下载游戏。以上这些实验结果其实并不奇怪,我们自己学习电脑这些知识以及自己的孩子的学习过程,基本上也告诉我们这些规律。苏迦特·米特拉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使用电脑的孩子甚至英语也不会。这就容易解释为什么毫无电脑基础知识和教育背景的黑客群体能够完成大学教授和博士都不能完成的行为,而他们并不是天才。
教育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而学习成果是一个显性的结果,也许建构主义应该改写。苏迦特·米特拉发现,这些自组织是这样完成的:
1.一些时候一个孩子发现一点点计算机已有的功能,他会向其他孩子显摆,另外一些时候一个孩子偶然打开一个人机界面,其他观看者,偶然的发现就会被开发出来。例如,当他们发现光标变为手的形状一定在屏幕上的某个地方;
2.第一个发现这样的孩子,会让其他孩子重复这样做以验证;
3.在验证的过程中,一个或者更多的孩子会发现一些偶发的或者附带的发现;
4.所有的孩子重复所有的发现,获得更多的发现并建立一个词汇命名发现;
5.词汇鼓励他们去概括这些知识;
6.他们记住整个过程的流程,例如,如何打开一个绘画程序以及存放他们。他们做同样的事情直到其中一个人发现更优的方法,互帮互助缩减过程。他们讨论,进行小型会议,制定他们的时间表和计划,重要的是别低估他们;
7.学习小组将问题分成已知和未知,就像他们已经做过和没有做过那样。他们了解到,知识的拥有和物质的拥有是不同的,他们可以用知识和友谊进行交换,而武力什么也得不到;
8.一个阶段结束后,如果没有更多的发现,孩子们比较空,他们会实践他们已经学过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干预就有必要了,以介绍另外一个发现的“种子”。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苏迦特·米特拉对这种自组织的学习进行总结,发现以下规律:
1.电脑必须放置在公共的、露天的、安全的场所。孩子们,经常包括父母,在封闭的环境会感到忧虑,把电脑放进室内甚至学校,很容易和军营、控制、学习以及其他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把计算机放置在操场却是一个理想的方案。
2.不同程度的孩子分成一个小组。小组学习是建构主义就开始强调的学习方式,孩子们互相学习的效率比自我约束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100个孩子配一个电脑的原因。
教育的革命不止是说一说,而是作为每一个教育者要深刻认知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他们会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多。我们要学习怎样为他们创造开放的环境,不只是把他们“关”在教室里,听着过时的知识。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也许只是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至于知识,毕竟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经超出了人类预期的节奏,我们有望在有生之年看到科幻电影中的情境再现。拥有知识也许只是一瞬间的事,而成为一个有感知力、有幸福力、有创造力的人却是不容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