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己讨厌、难为情、不想立即面对的人和行为时,一般有四种选择:
“抱怨、冲突、应对、放弃”
对于大多数人,这四种选择或多或少都会运用,只是不同人不同场景的侧重点不同。
一、先说“抱怨”,这是最坏的选择。
当你抱怨时,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你想的也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一味的宣泄负面情绪,这样的结果是,既损害自身健康,又导致他人远离你。
二、再说“冲突”,这是最佳的选择。
站在彼此双方立场,在保持自尊的基础上,给予对方尊重;寻求共同利益,提供实践共同利益的方法;保持强硬姿态和解决问题的态度,与对方商讨后续问题。
三、其次是“应对”,保持现状或暂时搁置问题。
当问题还不是特别严重时,没有威胁到下一步时,大部分人的选择会是“不处理”,先让问题从当下过去。其实,这可能导致更大的伤害,导致问题彻底爆发不可收拾。但同样也有可能等到更合适的时机,从而使问题得到更妥善的解决和处理。
四、最后是“放弃”,也是最好理解的。
对解决问题的主观感受上,你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了,或者极大的刺激到自己的感受,使自己觉得需要逃避才能喘口气。常规操作就是放弃人际关系,老死不相往来。
要想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必须要先搞明白真情的真相。对于这个正常化的社会,大部分人也是理智且正常的,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分歧,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和处理自身利弊时,所做的决策也不同。
在这里讲述几个案例,帮助各位能够更好的理解上述概念。
案例1
A老师将B同学叫到办公室,询问B同学与C老师之间的过节,稍后向B同学解释了具体问题。因为B同学与C老师曾今存在过节,导致B同学的学生工作职务提拔被C老师阻拦并最终流产。准备提拔B同学的A老师也因此受到上级批评,A老师给出了具体建议,希望B同学能妥善解决问题。B同学向C老师道歉,并前后作出三份检讨,事情得以了结。后续的结果是,B同学彻底放弃了与A老师、C老师的人际关系,同时放弃了学生管理工作。
讨论:
1、在面对A老师时,根据案例中B同学的表现,分析其为内向敏感、遵规守矩、缺乏行动表达感恩的人。在当时处理会见的问题时,B同学选择的是“应对”,谈话尚可;但在处理完整个事件之后,B同学选择的是“放弃”,内心会有愧疚感和不安感,于是断绝了交往关系。其实完全可以回访一次A老师,坦诚表示感谢即可,但B同学并没有这样做。
2、在面对C老师时,根据案例中B同学的表现,分析其为可强势但认怂较快,能容忍、接受妥协、胆小怕事的人。在前期和C老师结下梁子主要是强势态度怼了老师,是“冲突”的表现,但没有妥善解决,埋下隐患;在道歉写检讨时,B同学选择的是“积极应对”,容忍妥协并处理解决了问题;在处理完整个事件后,B同学选择了“放弃”,内心怀着愤恨和不满,断绝了交往关系。
3、总体回顾,B同学的人格特性,使得他在处理不同人际关系时,显现的最多的选择为“放弃”。偶尔也会运用其他,但“放弃”依然占据多数。
案例2
A主管布置任务,联系B同事询问进度,B同事因未按期完成未回复,A主管电话联系依旧未得到回复,次日联系仍然未果,后经过协调解决;过去一段时间后,相同的事情重复发生,A主管大为恼火,加之其他原因,B同事离职。
讨论:
1、根据案例中B同事的表现,分析其为严重拖延、缺乏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的人。在接受工作任务时,B同事的选择是消极“应对”,先不急拖一段时间再说,导致工作未完成;在面对A主管询问时,B同事的选择是逃避“应对”,无限期拖延时间,保持现状,不肯做出下一步改变。在事情结束之后,B同事的选择是“放弃”,彻底切断了人际关系交往。
2、总体回顾,B同事的性格,使得他应对人际关系时整体表现为“应对”,并没有实质性解决问题。
最后的最后,两个问题:
如何界定自己的主要属于哪类应对选择?该如何加以改进促使自己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有想法欢迎在留言区评论!搬小板凳式的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