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作者: 七千岁 | 来源:发表于2020-06-27 00:24 被阅读0次

    端午的感觉越来越淡了。

    看过很多文章,讲端午的热闹,《端午的鸭蛋》是印象最深的,不是因为那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而是我记忆里的端午从不吃鸭蛋的,也不会贴什么五毒,撒硫磺,更没听过“十二红”。

    端午的诗,有赞颂屈原的,也有描述佳节情景或者感慨岁月的。但印象中却一时想不起哪句来讲。《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中的“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倒是很美的意象。殷尧藩的《同州端午》和《回乡偶书》倒是有些相似。

    记忆里的端午很简单,因为离开老家在城市生活,邻里关系很平淡,所以节日不会很吵。

    母亲不会包粽子,我们也不太爱吃糯米,粘。一般都是父亲晚上回家的时候,乐呵呵的扬一扬装了五六个粽子的透明塑料袋,然后姐姐并不太喜欢的说不喜欢吃,接下来找了盘子盛了放到桌上。父亲剥了粽子拿给我和姐姐,却至多各吃半个,剩的还是他吃了。母亲会吃一两个,然后说一两句粘或者是不太好消化之类的。

    有一年母亲和姐姐吃了很多粽子。是找了之前一起住平房院子里的邻居学了包粽子,两个人对着大半盆糯米的一大袋甜枣忙到半夜。等不及过夜就烧水煮好了,吃了两个才睡下。那算是最有仪式感的一个端午。

    端午节的色彩是俗气的红黄绿。早市和路边摊上挂了各式各样红的花的大的小的纸葫芦,五彩绳。还有一把把的艾蒿,蒲草。大红大绿似乎很符合人们心中的喜庆氛围。

    母亲也会买两把艾蒿,一把挂在门上或者窗上,另一把泡在洗脸的水里。但我不喜欢艾蒿浸过的水的气味,所以只洗过一次。

    端午的五彩绳要在第一场雨后扔掉,但我的柜子里至今还存了三条。第一条是母亲买给我的第一根,两根绿色的细绳,拴了三个小铃铛,紫红蓝三颗暗夜里会微微发亮的珠子。但她不太喜欢我戴,铃铛摇的她头疼。第二根是小学五年级,将要毕业的那年端午,班主任亲手给每个学生戴上一根五彩绳,五根彩线编的,还能调一调长短。第三根是中考那年端午,每位同学都拿到了一条五彩绳,一根五彩线编成的,很简单的样式,却让很多同学都好奇起编法来。还记得那天学校领导送来了一袋小粽子,“步步高粽(中)”。

    端午还是一位朋友的生日,一位对我很真心实意的朋友的生日。每每想到她,总会有一些歉疚和感激。少年的时候,意气风发,自以为成熟地做着最幼稚的事。然后给自己留了一份对她的歉意,在心里长久不能抚平。只希望她以后快快乐乐,幸幸福福的。

    今年的端午很寡淡,没有包粽子,甚至没有买葫芦和艾蒿。我在家里宅了整个端午假期,不过我还挺喜欢这样安宁的过节。虽然不热闹,却给我留了思考的空间。一个人躺在黑了的房间里,静静的听一首歌,想想过去,想想过去的人和事,心里很平静,很安宁,很享受这份自由和安静。

    每逢佳节,总有许多人,许多事,勾起过往的回忆,尘封的情感。愿这些记忆和情感,能通过这篇文章,记得深刻些。纵容岁月侵蚀,还想存下当初的心动欢喜。

    【附】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宋)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端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vu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