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清相国》之思
清廉之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能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是作者对陈廷敬的评价。
他是驰骋官场五十多年的一代名相,他是第一个被康熙称为完人的人,他也是第一位担任清朝首辅之臣的汉人。康熙一朝,红极一时的人不在少数。索额图,康熙的岳父,最后却身死囹圄,一时权倾朝野的明珠也被罢相削权,野心勃勃想取明珠而代之的徐乾学,去官后也抑郁而死。因宠而住进皇宫的高士奇最终页被斥回。而陈廷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被算计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最后老死相位。
这部书主要讲述了他科考受人诬陷,为康熙进讲,查办山东富伦捐粮案,山西龙亭案,督理铸钱之事,查办云南巡抚王继文亏空库银一案,以及后来抓住时机参倒明珠,密谋参倒徐乾学、高士奇二人,最后隐退,荣归故里的一生。
宦海生涯五十载,若没有一番心机与韬略,如何成为一颗常青藤。刚步入官场的他,卫向书,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之后,他的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在经历了众多事情之后,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被逼出一个“狠”字,而这也是促成他参倒明珠、徐乾学、高士奇的关键。最后成为老相国时,他学会了一个“隐”字。“等、忍、稳、狠、隐”正是这五个字,伴随他走过官场五十年。
我想,“等忍稳狠”不仅仅只有陈廷敬懂得,每一个官至高位的人都是懂得这几个字的。但正是最后一个字——“隐”,让陈廷敬功成身退,遮住了自己的万丈光芒。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也许昨日,你还是皇上身边的红人,今日却已成为阶下囚了。我想明珠便是一例。能够官至相位,帮助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这样的人怎会不知这前四个字。从他遇事遇人总是笑脸相迎便可看出,他是懂得这四个字的。可他为何落得如此下场,正是他少了陈廷敬的“隐”字,人们说,人的欲望总是无法被满足,明珠他是舍不得隐退的,利用自己的权力,贪污受贿。而陈廷敬呢,在成为老相国后,几次与皇帝产生争执,最后在朝堂上昏厥过去,大病了一场,不久后,家人喊他,也听不见。大家说老爷是耳聋了。在最后一次面圣时,皇帝说一句,也要让一旁的公公大声复述一遍,他才听得清。一天,珍儿(陈廷敬的二夫人)问他树上叫的鸟是什么鸟,可迟迟听不见他回答。珍儿只想老爷真的老了。隐退回山西老家后的一天,陈廷敬在亭内喝茶,忽而听得树上的鸟叫,便对珍儿说:“珍儿,我告诉你这鸟叫什么!”珍儿又惊又喜喊道:“老爷耳朵没有聋!”陈廷敬哈哈大笑,惊飞了树上的鸟。这一段是本书的最后一段,读到这时,我也笑了。我佩服陈廷敬的韬略,佩服他用这样的方法成功隐退。
我承认,陈廷敬他不是单纯之人,也不是简单之人。因为很难想象,单纯近乎傻的人可以在官场上混下去。若单纯的只用“好人”“坏人”这样的词语来评价他,未免太过肤浅了。当年顺治帝便对明珠说:“陈廷敬,如此少年老成之人,日后不为能臣,必为大奸。”是的,他的城府,他的心机,他的谋算,他的韬略,无一不向我展现了他在官场上的如履薄冰。毕竟,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不狠一点,便是对自己的残忍。若是让我再早几年读这部书,我定会觉得陈廷敬如此正直之人,怎么也会暗中参人,还算是好官吗?因为当年我还太天真了,也因如此,那时的我会和妈妈就是否要惩办天下贪官这一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
通过读这部书,让我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让还未步入社会的我渐渐懂得人的生存之道。青葱岁月里的每个人,未来的日子,会将我们年少的轻狂和不羁消磨。我们会变得有城府,有心机,会与这个世界妥协,但我们最要守住的是自己当年的信仰。陈廷敬的信仰便是心系天下,一心为国。也正是坚守了这个信仰,他没有被官场这个大染缸所染黑,而是用自己的韬略走完这精彩的一生。因此,一个人,他可以变得有心机,可以变得有城府,可以韬光养晦,但要用自己的这些区对付小人、奸人,而不是因自己的利益伤及无辜。社会中,诱惑太多,让太多人难以拒绝,而我们要修炼的便是在这大千世界中,在这充满诱惑的世界中,坚持住自己的信仰,不要让任何人甚至是自己摧毁它。我自认为自己没有陶渊明那样的淡泊宁静。未来的自己也许并不会仅满足于平庸的度过一生,不会看破红尘与世隔绝,也不喜欢消极待世。也许未来的自己不再如孩童一般天真,因为我已懂得,社会的代名词是“残忍”。但是,我依旧希望自己可以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保持一份纯真,珍惜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