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个拖延症很严重的人,我到现在还欠着别人4个内训课程大纲,3份PPT设计,5个事宜沟通,还欠着我自己6件事儿的规划,9件事儿的实施……
更别提我没记住想不起来的了。
其实我很多都记着,但好像就是时间不够用的样子。
时间不够用分两种,一种是时间规划不好,另一种是,时间规划不好……
没看出区别?好吧说明白点。
一种是对时间的利用不好,浪费了很多时间;另一种是,事儿,时间不够用。
第一种,是用时间管理工具,什么金币啦青蛙啦番茄钟啦可以救的。
第二种,用时间管理工具会加剧拖延症的发生。
所以,后来我就不用时间管理工具了……
2
事实上,每个人的内心空间是有限的,放不太多的东西。
在电影《头脑特工队》中,虽然主角是人们的五种不同的情绪,但里面也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对人类的记忆模式做了阐述。
短期内,我们只能记住少量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Miller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
我们会将短期记忆的片断放进临时暂存区,在这个区域,有一些记忆会丢掉。有一些会进入长期记忆区。
在长期记忆区,不要以为就安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有新的记忆,会有一些记忆进入到遗忘区,于是我们就不记得了。
大概多久会不记得呢?
3
其实,我想你应该听说过艾宾造斯的遗忘区线。
他在研究中发现,遗忘,会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我就不贴图了,好奇的话自己查。
总的来说,从他的遗忘曲线上来看,我们会发现,在学习了新的知识一天之后,如果不赶紧复习,基本上就剩下25%了。
所以,同一个知识点,在记住之后,最好能够重复8次,会记的比较牢。
而8次的时间点分别是,5分钟后,20分钟后,1小时,12小时,1天,2天,5天,8天。
4
这跟我们说话的潜规则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很大呢。
首先,显而易见的,在单次阐述概念、知识点的时候,不要超过7个。
事实上,3个是最好的。
其次,在讲一个概念时,短时间内的记忆,重要的事情一下子说三遍未必就能记很久,得【分别】说三遍才行。
另外,时间长一点的话,三遍其实是不够的。
所以,在一堂课程中,如果想让学员在学完的时候达到【觉得记住了、有收获】,至少要说四遍,第一遍讲解,后面分三次重复三遍。
因为一堂课的时间通常在一小时左右。
开会同理。
5
还有一件事情很有趣。
我们一直知道一个概念叫“文不如表,表不如图”。
倡导我们用图片来表达意思。
但是!
图片只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而已,如果是【记忆】的话,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文字。
比如,现在的各大社群的在线分享层出不穷,直播的,语音的,一大把。
但最后,真正很有收获,学的不错的人都干了一件事:整理文字笔记。
而很多没有赶上现场直播的,甚至很多在跟现场直播的,也依然觉得,再看一遍文字稿让他们特别有收获。
所以,我最近都选择用文字+图片的方式进行社群分享。
再比如,那些比较牛的,让我们能够有深刻记忆的品牌,你感受一下,他们的LOGO都是什么样子的。
你怎么描述苹果的LOGO?
——被咬了一口的苹果。
谷歌呢?
——Goole的英文。
腾讯?
——企鹅。
特斯拉?
——一个拉长压扁的字母T。
你会发现,最容易记忆的品牌,他们的LOGO,要么是文字本身,要么是能用简单文字一下子说出来的。
其实也有一些不是。比如,星巴克。几乎没人能够完整的一下子描述出他们的LOGO是什么样子,但观众们记住的其实是:那个绿白相间的卖咖啡的店。
6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对你有深刻的印象。
你也可以参考这样的重复规律。
因为人所带来的信息量其实是比较大的,所以不用像知识点那样重复出现那么多次。
如果想让一个人认识、记得你,你最少做到四个1,就可以了。
在你们建立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一天后,一周后,一月后,一年后,分别再次跟这个人建立深刻的联系,比如帮他解决问题,和他有一次深入的对话,见面……
那么这个人就很难忘记你了。
7
有时候,我们倾向于去表达我们想表达的东西,却忽略了,对方能听到和能记到的东西是有限的。
我们解释了一大堆,觉得讲的挺清楚了,可对方还是很懵,我们就很郁闷,觉得对方理解力有问题。
真的没有想过是自己讲太多了么……
哦,对,我好像也写的太长了,那,就这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