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成语就是传统文化的浓缩精华!成语里有历史的兴替,有寓言的智慧,有神话的起源,有古典文学的底蕴.....
成语接龙一直是我们全家都很喜爱的亲子游戏,还记得那些一家人出游的日子里,坐在车里的时刻,因成语接龙带来的欢声笑语,曾经飞出车窗,洒落一路,是记忆中色彩绚丽的底片。
于是,当这套由植物学博士史军主编的《少年轻科普》丛书摆在眼前时,这本《当成语遇到科学》一下子就唤醒了那些欢乐的记忆,成语本身就是如此奥妙,当成语遇到科学,真是值得期待!

这本书的精彩从序言开始,史军博士不仅仅是有专业的背景,还是一位善于讲故事和驾驭文字的高手呢!开篇抛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的问题:什么是科学?以此为线,史军博士娓娓道来自己从小学到研究生,这些不同的阶段对于科学的认知。在是小学生的时候,他觉得科学就是科学家;在中学生的时候,他认为科学就是动手实验;在研究生的时候,他认为科学就是炫酷的观点和理论;而等到他离开了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科普之旅,他发现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才能做的事情,科学也不仅仅是实验,科学就在身边。于是他给出了科学全新的定义,科学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科学就是打量宇宙的眼睛,科学就是测量幸福的尺子。
今天的史军博士,他说科学其实是粒种子。这句话瞬间点燃了我,我喜欢这个智慧的定义,是啊,科学的种子一直在孩子们的心里,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思考的能力就是种子生根发芽的养分。
而《当成语遇到科学》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激发孩子好奇心,培养孩子探索精神,鼓励孩子具有思辨精神的好书。本书以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为纲,带领孩子们展开一场有趣味又涨知识的思辨之旅。我们熟悉的成语,所描述的内容一定正确吗?而在科学家眼中,这些成语,又有怎样的解读呢?
作茧自缚,一向默默无言、无私奉献的蚕,真的是愚蠢的困住了自己吗?
鼠目寸光,在人类心目中,人人喊打的鼠家族,真的只能看清鼻尖前的一点点风景吗?
昙花一现,美丽、神秘的昙花,真的是因为那个哀婉的传说而只绽放一瞬吗?
曲折蛇行,冷血的蛇族们,它们的行走方式都是曲折的吗?
藕断丝莲,无数人文墨客曾歌之、赋之的奇妙植物,莲,它的丝真的是“情谊深长”的表现吗?
蛛丝马迹,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蜘蛛们,吐出的丝都是一样的吗?
金蝉脱壳,在战场或生活中被人类嗤之以鼻的“蝉”,真的是可耻的逃兵吗?
缘木求鱼,能爬树的鱼,真的存在吗?
……
原来,我们身边很多的“我以为”,其实原来是这样!这样的一本妙趣横生,同时又能开启思考之门的科普著作,如史军博士在序言中所说,这套丛书就像一袋神奇的怪味豆,只要细细品味,就能品咂出属于自己的味道。而我相信,当《成语遇上科学》这颗怪味豆,也将成为一颗科学的种子,在品尝到它的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