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日课||《放鹤亭记》

日课||《放鹤亭记》

作者: 认真说话 | 来源:发表于2022-07-09 20:31 被阅读0次

作品原文

熙宁十年秋(公元1077年。熙宁,宋神宗年号。),彭城(今徐州)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登)高而望,得(看到)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十二",传世诸本《苏轼集》均同。《古文观止》作"一面",未详所据),而山人之亭,适(恰)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接近)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昏暗)明之间,俯仰百变(气象变化万千)

山人有二鹤,甚(非常)(温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凭)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水边)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su,向,沿)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yì,通"揖")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在北坡鸣叫,小鹤与之应和。《易经·中孚·九二》。阴,北面。)《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在深远沼泽鸣叫,声传于天外。《诗经·小雅·鹤鸣》)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左传·鲁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封给鹤各种爵位,让鹤乘车而行。狄人伐卫,卫国兵士发牢骚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哉?''卫因此亡国。)。周公作《酒诰》(《尚书》篇名。周武王以商旧都封康叔,当地百姓皆嗜酒,所以周公以成王之命作《酒浩》以戒康叔。),卫武公作《抑戒》(《诗·大雅》篇名。相传为卫武公所作,以刺周厉王并自戒。其中第三章:"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荒湛于酒即过度逸乐沉俪于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皆西晋"竹林七贤"中人。皆沉醉于酒,不与世事,以全身远害。)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转身敛翅,恍惚将要止歇。)。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踩)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道士所戴之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作品鉴赏

苏轼徙知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作者想以此说明: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正文共四段。

段主要写文章开头,作者用直叙的方法。简练的文笔,交待了山人迁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写得一清二楚。"升高而望,得异境焉。"是何意境,先留一个"悬念",然后从容着笔,再述其"异"。"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四合"与"大环",似实非实,似虚非虚;这是异境,也是美景;然而美中不足,独缺其西。亭子正好建在这里,岂非天工不足人巧补。或谓山人慧眼,依乎于自然。建亭的地理位置选得好,四周的风景更美。用一组节奏明快,语势刚劲的排比句来描述这里的景色,随着季节的转换,景物各异:春夏之交,草木齐夭,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随着风雨晦明的气候变化,景色瞬息百变。写得情文并茂,很是精美。

第二段主要写鹤。写鹤即写人。山人养鹤、为求其乐。"甚驯',指早放晚归,顺从人意;"善飞"指纵其所如,时而立在田里,时而飞上云天。文理清晰,错落有致。“纵其所如”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明状鹤飞,也暗喻隐士之乐。隐士爱鹤,故以鹤名其亭。紧承上文,由亭及鹤,又由鹤回到亭。文理回环,构思巧妙,点题自然,耐人品味。

弟三段主要写一个"乐"字。上文用描述,这一段用议论。"子之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自问自答,文意抑扬,饶有情趣,说出自己的看法,树立了论点。接着用主客映衬的手法加以论证。"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意思是鹤在隐蔽处鸣叫,它的同类便应声唱和。"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意思是鹤在水边高坎上鸣叫,声音洪亮传得又高又远。《诗经》、《易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引用来说明''清远闲放"的鹤,可以比着贤人、君子,是无可非议的,具有绝对权威,增加了论证的力量。高洁祥瑞如鹤,虽贵为天子,却爱而不敢好,否则,就会像卫懿公一样,闹个亡国的下场。只有隐居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好而无伤,独得其乐。到此已经证明了论点,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但是,作者并未就此而止,又进一步用主客映衬的写法,用"好酒"来陪衬"好鹤"。这并非是节外生枝,繁文累赘,而是"借客形主,回旋进退,使文情摇曳生姿"(王水照《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美》)。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他为了告诫康王不要酗酒误国,写了《酒浩》。春秋时代的卫武公,为了警戒自己不贪杯,写了《抑戒》这首诗。这些说明贵为帝王,不仅不能好鹤,也不能好酒。但隐逸之士的刘伶、阮籍等,虽酗酒狂放,不仅无害,而且还因此保全了自己的纯真,为后世留下了美名。在主客对论之后,又作一个交错给合的结论:"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感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鹤乎!"进一步说明了由于地位不同,为乐迥异。这从另一面歌颂了隐士之乐赛过了君王。这一段是从主到客,由客回到主,从鹤到酒,由酒回到鹤,回环复沓,反复论证,使文意更加深刻,文情更加流转动人。

第四段,用放鹤、招鹤之歌,对隐士之乐加以咏叹。既补充了前文写放鹤、招鹤之处的简略,又是对隐士好鹤之乐的渲染。不仅如此,作者还借招鹤为名,行招仕之实。"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妆饱。"这是对隐士生活的素描,流露出歌赞、羡慕的感情,"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这表面上是招鹤,实际上却在招仕。本文的东山为隐居之庐,喻隐居。西山为鹤出所至,且与东山相反,所以西山是喻出仕为官。不可久留,是说仕途维艰,吉凶难于预料,不可迷恋,应该及早猛醒,亡途而知返。这表明了这时的苏轼已经滋生厌倦仕途的意念,萌发了羡慕隐居之乐的情丝。

全文主要通过活泼的对答歌咏万式与出了隐逸者信然自适的生活图景和不为时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现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神往。文中写景形象生动,主要着笔于"鹤",借鹤的"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表现山人超尘出世之姿。写鹤亦是在写人。消极避世,不鼓励人进取。

名家评价

李涂《文章精义》“文字清客对主极难,独子瞻《放鹤亭记》以酒对鹤,大意谓清闲者莫如鹤,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乱德者莫如酒,然刘伶、阮籍之徒反以酒全其真而名后世,南面之乐,岂足以易隐居之乐哉?鹤是主,酒是客,清客时主,分外精神。又归得放鹤亭隐居之意切;然须是前面陷饮酒二字,方入得来,亦是一格。”

茅坤《苏文忠公文钞》卷二十四:“疏旷爽然,特少沉深之思。"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二:(1)“小题目出一段大议论,生发宛转,使人欲舞。”(2)引崔仲凫:“他人记此亭,拘于题目,必极其所以幕写隐士之好鹤有何意思,公乃于题外酒上说入好鹤,隐然为天下第一快活固在言外矣。”

储欣《东坡先生全集录》卷五:“清音幽韵,序亦不烦。”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八:“鹤与酒对勘。鹤是题,酒从何来?从‘饮酒乐’之句生来。盖当筵指点之文也。所以如此对勘者,羡彼闲放,慨我系官,正是郡守作山人《放鹤亭记》,不是闲泛人替他作记,神味又从‘放’字来也。”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记放鹤亭,却不实写隐士之好鹤。乃于题外寻出酒字,与鹤字作对。两两相较,真见得南面之乐,无以易隐居之乐。其得心应手处,读之最能发人文机。”

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三:“插人饮酒一段,见人君不可留意于物,而隐士之居,不妨轻世肆志。此南面之君,未易隐居之乐也。中间‘而况于鹤乎’一句,玲珑跳脱,宾主分明,极行文之能事。”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时苏轼知徐州。隐者张天骥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后迁于东山之麓并作亭其上,自驯二鹤,鹤朝放而暮归,白日里令其自由地飞翔于天地间,所以名亭为"放鹤亭"。苏轼为之作题记。

相关文章

  • 日课||《放鹤亭记》

    作品原文 熙宁十年秋(公元1077年。熙宁,宋神宗年号。),彭城(今徐州)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

  • 放 鹤 亭

    亭边放鹤雉, 振翅欲翱翔。 鹏程八万里, 落作九洲梁。 一一 都 督

  • 放鹤亭记【宋】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注1】。升高而望,得异...

  • 85字,如此美文

    苏轼的散文名篇特别多,比如前后《赤壁赋》以及《喜雨亭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等,但有一篇却非常特别,除去标...

  • 湿地与鸟之丹顶鹤

    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世界濒危鸟类。 苏东坡写过《放鹤亭记》。 鹤 李峤(唐) 黄鹤远联翩,从鸾下紫烟。 翱翔...

  • 日更437天分享‖2023.03.04『绝美句子』

    文言文中那些比诗词还美的句子~ 1.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 ——苏轼《放鹤亭记》 2.天地为愁,草木凄悲。 —...

  • 第二十二天 - 草稿

    从放鹤亭看宝石山,郁郁葱葱地搁在蓝天与碧水之间,中间还有北山路上白色的梧桐树树干。 放鹤亭楼台下有一颗梅花,阳光见...

  • 第二十二天 (放鹤亭)

    从放鹤亭看宝石山,郁郁葱葱地搁在蓝天与碧水之间,中间还有北山路上白色的梧桐树树干。 放鹤亭楼台下有一颗梅花,阳光见...

  • 佳句五十,君识几何?

    1.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苏轼《放鹤亭记》 2.天地为愁,草木凄悲。——李华《吊古战场文》 3.无丝竹之乱...

  • 触动心灵的五十句古诗文,值得品味!

    1.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苏轼《放鹤亭记》 2.天地为愁,草木凄悲。——李华《吊古战场文》 3.无丝竹之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课||《放鹤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am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