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朴自然节气农耕项目,有十多个家庭,慷慨的农场主一下拨给我们约150平米的土地,每个家庭有十几平米。看似不多,也就一个城市正常卧室大小,可是对第一次参加农耕第一次摸锄头的城里人还是很有些挑战的。隔行如隔山啊!不过孩子们自带天然农夫基因和气质,都是第一次摸锄头,那架势比自己爸妈要“专业”一些。
农耕感悟(一)作为农耕项目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因为离农场近,主动担负起田间日常管理工作。通常一周来农场两次,浇水、看看禾苗长势,遇到下雨天就少来一次。上周五刚浇过地,周日又下来一场透雨,三天不见,地里的苗一下窜了好高,和生长的孩子们一样,每天一个样儿。
这次有个发现,东头春分组的几畦地长得明显比较茂盛、绿油油的,生机勃勃,连野菜都长得多长得好。越往西头,尤其到了秋分组的几块地,差距很大。地里稀稀拉拉的长了些苗,少了很多生机,地畦高低不平坑坑洼洼,连野菜长得都不够多。
东头地畦里的菜苗
农耕感悟(一)西头地畦里的菜苗
农耕感悟(一)同样一个农场同属一大块地,同一天播下的同样的菜种,差距咋就这么大呢?稍微回顾一下就找到了问题的源头。主要原因是地畦整理不平整(生长小环境)和日常管理不到位两个方面。
我每次来浇地的时候习惯从东头“春分组”的地块开始浇,这几畦地整理得比较平整,浇水也相对容易保水,每次刚开始浇,时间充裕,我就蹲在地头一边慢慢等待浇透,一边欣赏地里的苗们,很欢喜、平静、也很投入,没有一点着急情绪,地里的苗每次都喝得饱饱的足足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浇着浇着,太阳也快落山了,惦记着要去接放学的孩子,浇水的心情也不大一样,少了些耐心,升起着急赶路回家的心,希望赶紧能快快浇完,浇水也自然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更谈不上耐心等候、关注和交流了。地浇得不够透彻,加之地畦本身平整的不好,坑坑哇哇高低不平,小环境土壤的储水保水性差,除了抗旱的玉米外,大部分菜苗都是喜水的,缺水滋养的菜苗自然长势欠佳,土地干巴巴缺乏水分养分,也就无法滋养土地上的作物。
由种菜联想到我们养娃,似乎也有相通之处。虽然大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差不多,但各家各户的小环境和生态还是有些不同,加之父母投入的时间、精力和爱以及家庭教养方式本身的差异,孩子也是千差万别。通常情况,父母身体精神状态相对好,对孩子投入时间和关注多一些,孩子的身体和精神会丰盈、饱满些。而父母本身匮乏忙碌甚至经常着急焦虑,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关注孩子不多,那孩子无论是身体或精神上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或匮乏。
同时,还需要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养护(喜阳喜阴还是喜干喜湿),以免适得其反 。孩子和这些植物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质,作为父母,也需要了解自家孩子的天性禀赋,为他们提供适合的生长环境和必要的支持,让他们真正茁壮成长!
农耕感悟(一)小米于2019年5月17日
网友评论